“仔細說說。”
“敦煌池鹽,盛名天下,那裡自然產鹽,無需煮煉。其次祁連山鐵礦可大肆開采,專項供給弘農,從弘農郡賺取收入。”
讓錢流通起來。
“好好!”
劉辯連連點頭,再次看向張昭。
張昭皺著眉沉思片刻,又道:“羌馬與軍械貿易,預計可帶來收入一億錢,朝廷可用茶鹽換河曲馬,再內銷往各州郡。此外,設武威械坊產環首刀,成本800錢,售價3000錢,可以供給給南匈奴。”
這條提議極為大膽,馬也好軍械也罷,都不是能亂賣的。
劉辯卻在思考可行性。
現在朝廷有養馬場,也有弘農這個產鐵器的大郡。
不過兩者都隻供給本國,握著大好的技術,卻不能迅速讓百姓富裕。
想要使國力再上一個檔次,外彙是必要的。
用精良的武器,賣高價,去換類似南匈奴這種地方的錢。
再拿他們的錢,去買他們本國低價的牛、羊、糧食、衣裳、珠寶、特產。
買回來的東西,再投入本國市場,給百姓實打實的好處。
而且隻要技術領先,模式便能不斷複製。
劉辯暗自將張昭的話記下心,看向兩人繼續追問:“還有嗎?”
糜竺短暫思索後,拱手道:“河西屯田與軍糧貿易,最多能帶來兩億收入。”
又一個和軍相關的,劉辯耐著性子問:“怎麼說?”
“於湟中屯田,招募羌人耕種,分田三十畝,官六民四,向長安、洛陽販賣高原麥,涼州麥抗旱,價比中原高兩成,朝廷開發50萬畝,畝產1.5斛,年收75萬斛,按長安糧價,值1.5億錢。”
他算的很粗暴,沒有將成本算進去。
不過同樣的,涼州不止五十萬畝耕地。
好法子,一可以讓涼州耕地得到充足的利用,二能使羌民迅速安定。
不過這個辦法不能持續太久,等到涼州情況好轉,朝廷需要將田地都撒出去,讓涼州百姓也能儘快富足。
現在用剛好,正好度過這般貧苦的時間。
再加上鹽鐵,積攢一定家底後,涼州便可打開互市。
一念至此,劉辯的心放回了肚子裡,將重振涼州的重任,完全交到糜竺身上。
“糜卿,朕已經讓司金府鑄好大印,等朕挑好涼州牧人選,卿要多與其配合,儘快讓涼州富庶起來。”
“臣遵旨。”糜竺當場答應,沒有半點猶豫。
劉辯揮手讓他們兩人退下,隨後差人去傳袁紹。
君臣相見,客套和規矩居多。
劉辯和袁紹之間不算很親近,為了拉近距離,給袁紹賜座以後,劉辯主動關心起他的生活。
“朕記得當日離開洛陽時,本初變賣了所有資產,如今可有住處?”
袁紹停頓幾息,才拱手道:“承蒙陛下掛念,臣有落腳之處,西城那邊臣置辦了一處院落。”
劉辯又問:“本初可曾回過袁家?”
袁家可是大漢的頂級世家,能扛事的人雖死的差不多了,但家產都還在呢。
袁紹搖頭,眼裡閃過些許複雜,劉辯能理解。
他回去,袁家人不罵他就不錯了。
至於那抹複雜之色,劉辯明白是怎麼回事。
當初袁紹檢舉袁隗造反時,內心一定很糾結。
小家和大漢,他選擇了後者。
曆史上袁家也確實因袁紹而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