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擺在他麵前。
前線的仗,並沒有迅速結束,朝廷逐漸扛不住了。
倒不是責怪前線將士,從軍報來看,漢軍已經進展神速了。
隻是這場仗涉及的人數太多,每日消耗的糧食錢糧都是天文數字。
他不是武帝,有幾代人的積累,他接手的時候一無所有,糧草還要想方設法找大臣們募集。
短短幾年,發展再快,也支撐不起曠日持久的戰爭。
朝廷上下逐漸有各種勸誡奏疏出現,無一不是在向他請求收兵,鞏固收複的土地,春耕之前讓百姓恢複生產,軍隊就地開墾。
說的都頭頭是道,但劉辯不想等了。
解決了南方的心腹之患,他才有空著手製度上的一些事。
但鑒於如今朝廷信心不足的局麵,他也必須做出表態,重新拾起軍民上下同仇敵愾的決心。
最有效的辦法隻有一個。
“朕打算擇日禦駕親征,不平南叛,絕不還朝。”
劉辯語出驚人,讓楊彪王允各自心頭一跳。
大半朝廷重臣都處在荊州,現在天子也要過去,萬一出點差池,那不是被連鍋端了?
王允不斷搖頭,“不行不行,老臣絕不同意。”
楊彪同樣嚴肅道:“大將軍正在荊州統籌軍隊,陛下何故要去呢?”
兩人的反對,在劉辯的預料之中,他沉吟道:
“最近正是南征的關鍵時候,多條戰報太尉太傅都看過,劉備收複益州在即,圍困住了成都,郭卿周卿東西夾擊吳郡……如此大好機會怎能放過?”
“這……”王允噎住了,勸誡撤兵就有他的一份。
不是要放過袁術,而是腳步放緩,把手收回來攥緊拳頭,拳頭攥緊了,才能全力打出去。
劉辯幽幽道:“打蛇不死,反受其害啊,朕絕不會甘心就此作罷。”
“陛下何不給大將軍下嚴旨?”王允還不死心。
他可以退一步,支持戰爭繼續下去,隻要加點速,儘快結束就好。
劉辯依舊搖頭,“微操將領的謀劃,那是在添亂。”
他到前線去了肯定不是去指揮打仗的。
縱使他如今已經有了很大成長,但他心知肚明自己不是打仗的料。
他軍事上的才能主要體現在先知的頭腦,能發掘出名臣名將。
發掘出了名將,卻不去使用,自己在戰場中上躥下跳算什麼?
就算到了前線,他要做的應該是去了結將領們的後顧之憂、提振將士士氣、賞罰分明恩威有度、保證各軍的糧草、調度各軍的休整等等。
做一係列讓三軍提升戰鬥力的事。
此外,袁術麾下有個姓朱的,交州也有一個。
兩人都是朱儁的子嗣,且都犯下叛國之罪。
按照律法,夷三族少不了。
他答應過老將軍,不管是將他們打斷腿還是流放,儘量給朱家留個後。
劉辯得下嚴旨,不可傷到此二人,將他們帶回洛陽,到南山忠將園去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