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共起大軍三萬,以關平、周倉、雲天彪、慶忌、李通、狄青、趙累、王甫為將,法正、諸葛瑾、伊籍為謀,留李嚴、謝叔方、廖化、向朗坐鎮後方。
彼時已經是武德二年二月,他比李定國、劉龑整整晚發兵了一個月,比劉裕也遲了十幾天。
按理說,關羽作為聯盟的發起者、當之無愧的實力最強之人,理應最先發兵打個樣才對。況且陳霸先身處襄陽之中,每一天都有可能身首異處,更該早早發兵救其於水火之中。
然而,法正卻從另一個角度建議關羽應該最後發兵。
他說:“今征南將軍起六路大軍伐荊,孫策兵力不足,必定顧全不上六路。正估計其最多增援一兩路。”
“征南將不妨沉下心來等待,先教其餘幾路發兵,吸引孫策火力。如此一來,待我軍發兵時,孫策定無多餘兵力救援樊城。”
“咱們攻略樊城的難度便會縮小許多。”
無獨有偶,李靖在送給關羽的信中也建議他最後發兵,但剖析得更加深刻:“征南將軍起大軍六路,真乃絕世罕見之壯舉,非征南將軍不可為也。”
“然以靖觀之,此六路中,沙摩柯受族人拖累,大概率最終不會發兵。”
“劉龑不過凡人,非是孫策敵手。”
“自益州攻荊州,後勤補給需經三峽天險,線路長、風險高。縱使李定國沒被正麵殺敗,孫策遣亦良將固守,再襲擾其糧道後,其亦會因糧儘兵疲而撤走。”
“陳霸先身陷襄陽之中,更不值得依靠。”
“而吳王地盤不過江夏一郡,兵力稀少,所求又為江東之地,響應將軍號召無非是不想破壞兩家關係,隻能作偏師而不能以為主力。”
“然吳王素來驍勇善戰,定有諸多計略幫助將軍分擔火力。將軍不妨派專人收集吳王方麵的戰報。”
“收到捷報後,需再打聽孫策動作。”
“若其氣急敗壞地增兵江陵,則說明手中尚有可用之兵,將軍需繼續等待。反之,則說明荊州已儘起能用之兵。”
“此時,方該出兵也。”
那日讀完書信後,關羽便對李通狄青二人說道:“李豫州深思熟慮,羽自會從之。”
事後二人離開關府,私下裡還誇關羽謙遜能聽得進彆人的意見,並不似傳言一般目空一切。
言歸正傳,攻城略地之時,軍隊絕不會一齊行動,最少要分出先鋒來掃除對手沿途設置的障礙、探明地形,好方便大軍行動。
出發前,關羽詢問帳中諸將:“誰願作先鋒為大軍開路?”
樊城周邊一馬平川,它的牢固全在城牆和漢水上,這先鋒開路的工作簡直不要太輕鬆。因而諸將皆踴躍請戰,氣氛十分熱烈。
諸將之中,李通算不上最積極的,但卻是官職最高的,關羽便令其引本部兵馬作先鋒,務必拔除一路上的孫軍據點,再設置遊動哨、烽火台,以便消息傳輸。
李通領命出帳,點齊兵馬先行。其原為汝南一小軍閥,投靠劉備時自帶三千兵馬,因而直接被封為了中郎將,仍統帥這三千人。
部隊私有雖不利於皇權,但不可否認能夠提升軍隊戰鬥力。
這三千人中跟隨李通時間最短的也有兩三年了,彼此之間十分熟悉,誰擅長什麼誰品行如何李通一清二楚,指揮起來如臂揮指般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