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聞言微微頜首,喝下一碗水盆羊肉後眯了眯眼睛,這羊肉確實不錯,不膻不柴,味道清香,跟陸老三家的味道不同,但也算各有千秋了。
隨後又試了一下其他的菜品,雖然味道還可以,但對他來說沒什麼驚豔的感覺。
若是要以這些美食招待外邦使臣,怕是難以儘顯華夏飲食的底蘊。
要知道,前世那些外國總統訪華時,無不為華夏美食所傾倒,從國宴上濃淡相宜的淮揚菜,到席間點綴的地方風味,一道文思豆腐能將刀工的精妙化作舌尖的溫潤,一份佛跳牆能讓山海之鮮在陶甕中交融出歲月的醇厚,就連尋常的餃子、粽子,也因承載著節慶與民俗的溫度,成了跨越語言的文化使者。
華夏的美食從不是簡單的果腹之物,它更是火候裡的千年智慧,是調味中的陰陽平衡,更是一方水土與人文的共生。
譬如北京烤鴨,皮酥如金箔,肉嫩含湯汁,配上薄如蟬翼的餅皮與甜麵醬,一口下去,既有宮廷菜的考究,又有市井煙火的熱絡。
再如川菜裡的麻婆豆腐,花椒的辛香與豆腐的柔滑碰撞,讓嘗過的人都難忘那份舌尖上的川味哲學。
用這樣的美食招待使臣,不僅是讓他們品味滋味,更是讓他們透過餐盤讀懂華夏食不厭精的追求,對五味調和的通透。
這才是華夏美食作為文化名片的分量,它能讓那些外邦使臣觸摸到一個民族最生動的文化脈搏。
唐仁要讓他們每次吃飯的時候,都能想起大唐的美食。
雖然眼下的大唐還沒有這樣的底蘊,做不出這樣那樣的菜品,但他來了,這些就都不是問題。
不過……鴻臚寺的膳食換了,宮裡的恐怕也得換,不然要聖人知道了,恐怕沒他和李雍澤的好果子吃。
想到這,唐仁看向李雍澤:“殿下,把東宮的廚子都招過來吧,還有,宮裡的食膳也要更換。”
“就算我們做臣子的為聖人送上的壽禮吧。”
李雍澤當即點了點頭:“好,聽你的!”
劉二陽聞言臉色一白,怎麼可能呢,難道這次做的有失水準?
想到這,劉二陽猛然瞪向膳房的廚子們,心中大罵,狗日的,都告訴他們今日上官要試菜了,竟然敢糊弄?
廚子們簡直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這……我做的沒錯啊,怎麼會不好吃?
除了郭文韜吃過東宮的美食沒有說話,所有官員皆是眉頭一挑,怎麼?劉二陽做的不行?
周文若率先上前嘗了一口,其他官員見狀也紛紛上前試菜。
吃著口中的“美味”眾人點了點頭道:“沒問題啊?”
“還是一樣的味道!”
“挺好吃啊,這換什麼?”
說到這,眾人幾乎同時看向唐仁。
在他們看來,這鴻臚寺的膳房就已經頂好了。
膳食嗎,也就那麼幾樣,還能做出花來不成?就算他想表現,也不至於顛倒黑白吧。
一旁的劉二陽聽著鴻臚寺官員們的話,當即上前嘗了一口,感受著跟以往無二的味道,眉頭一緊,這位副使大人莫不是找事的吧。
想到這,一股無名之火猛然竄了起來,不過礙於唐仁的身份,隻能強壓怒火道:“副使大人,我覺得我們做的沒問題,你如此做恐怕有些不妥吧。”
知道不是自己的問題後,膳房的廚子們也鬆了一口氣,隨後所有人都怒了:“這麼多年,我們膳房也未出現過差錯,你一來就要換人,憑什麼!”
“就是,我們的廚藝在長安也屬於頂尖那一批了,我就不相信,有誰能比我們做的好。”
“換人?這膳食要是做砸了,不是丟我們唐人的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