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顯德元年三月十九日,周軍拔營北上。
同日北漢皇帝劉崇留步兵繼續圍困潞州,自領三萬騎兵南下。
十九日午時許,兩軍於巴公原相遇,宿命的對決終於來到,不客氣的說,這一仗將決定中國北方的歸屬。
兩軍誰也不驚訝,因為早就知道對方會來,這一仗雙方都是有意願的。
周軍甫一遇敵,立刻按照昨天禦前安排展開。
向訓、史彥超率領精銳騎兵,布陣於中央,他們乃是跟隨先帝郭威征戰的大將。
東麵,也就是右翼由樊愛能和何徽率領,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領騎兵在前,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何徽率步兵在後。
對於這個安排,徐灝提出過異議,步騎協同,怎麼能騎兵在前,步兵在後,萬一騎兵戰敗,豈不是要踐踏後麵的步兵。
但是這兩個人自視甚高,不理徐灝,他們是禁軍侍衛親軍的高級武官,是郭威提拔上來的,和徐灝沒有任何隸屬關係,連柴榮都不怎麼瞧得起,自然不會理會徐灝。
西麵是義成節度使白重讚和殿前都指揮使李重進,他們就很規矩,步騎協同,步兵在中間,騎兵護住兩翼,陣列嚴整。
中軍是張永德,率領殿前親軍的精銳騎兵,柴榮居於中軍之後,身邊隻有徐灝和他的三百親兵衛護。
這裡也能看出柴榮對徐灝的信任和親近,這是把身家性命都托付給了徐灝。
對麵的北漢軍也列陣完畢,他們完全以騎兵為主,左邊是契丹人楊袞的兩萬騎兵,中軍是劉崇的一萬騎兵,右翼是猛將張元徽的一萬五千騎兵。
各色旗幟招展,馬頭攢動,陣容嚴整,絕非臨時拚湊的烏合之眾。
北漢軍大約四萬多人,後周軍大約一萬五千人,兵力差距巨大。
這裡就在澤州的東北方向,東麵便是連綿起伏的太行山,再往西麵便是沁水,這裡河東地區難得的一片適合會戰的平原。
兩軍隔著開闊地對陣,旌旗烈烈,馬鳴嘶嘶,幾萬大軍把大地填滿,無邊無際的人海順著地勢起伏,似乎要一直伸展到天邊,天地之間沒有了其他東西,隻剩下了人。
北漢軍中軍抬起了高高的台子,皇帝劉崇登台觀看後周軍陣容。
遠遠望見周軍中居然有黃羅蓋傘,他這才知道,柴榮居然親自來了。
“他們隻有這麼點人?”劉崇看了半天,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旗號,隻有禁軍,也許是後援未至,陛下,如今敵寡我眾,這倒是個好機會”陪在他身邊的白從暉進諫道。
“早知如此,何必請契丹人來”劉崇頗為後悔。
“既如此,今日我等就讓契丹人看看,我們是怎麼擊敗周軍的”他繼續說道,語氣中充滿了不屑。
“陛下,楊袞大人來了”台下一個太監來通報。
“國主,此強敵也,不可輕敵”楊袞這人性格沉穩,剛才他已經觀了半晌周軍陣容,這也是他心裡話。
聞聽此言,劉崇頗有幾分傲氣,用馬鞭遙指著對麵的後周軍道:“如今我軍兵強馬壯,正好滅此朝食,不敢勞動將軍,請將軍上觀,且看我軍破敵便是.......”
楊袞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這劉崇是不是吃錯藥了?是你們請我來的,我好心好意提建議,你卻不聽,好好好。
當下恨恨回到自己軍中,打定主意,作壁上觀了。
後周軍中,見到對麵的北漢軍,如此威勢,人數又差這麼多,不禁人人色變,麵有懼色。
忽聽後麵戰鼓聲響,皇帝的儀仗正在緩緩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