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德七年七月八日,駐軍襄陽的武威侯曹彬上表,支持北征。
七月十二日,延州的資本家們,集體寫來一封信,說遼國局勢緊張,商路已斷,遼國有毀約的跡象,請王爺對遼國用兵,維護條約執行。
這些人在遼國都有重大投資,每年錢財無數,當然不願意看到自己血本無歸。
徐灝其實心裡早有定計,不過他從來不搞一言堂,隻是冷眼看著手下吵來吵去,吵架又死不了人,吵一吵有好處,有助於統一思想...........
眾臣雖然在軍事上爭個不休,但是有一件事,大家難得的統一起來。
時近八月,範質首先上書,請徐灝繼皇帝位,開了第一炮。
趙光義急於爭個表現,沒想到晚了一步,卻被範質拔了頭籌,頓時著急起來,也跟著上書,把徐灝誇得天上少有,地下全無,是古往今來第一明君,倘若不趕緊做了皇帝,老天都看不下去。
逗得徐灝一邊看奏折一邊笑。
範質和趙光義的勸進奏折送進去,徐灝留中不發,既不反對,也不同意。
若論打仗,眾文臣可能還有幾分短視,但是要論逢高踩低,觀察風向,那個個是一等一的好手。
古往今來,這“三辭三讓”的把戲都玩了上千年,並不奇怪。
安靜了兩天,在第三天開始,勸進奏折潮水一般送到徐灝案頭。
徐灝還是留中,他在等待一個人的態度,這個人不表明態度,他無法安心北征...........
時間撥回幾個月前。
正是暮春四月,北方草原上,綠色的野草接天連地,順著地勢起伏,一直延伸到天地儘頭。
野花點綴在其間,各色交雜,如同綠色幕布上裝飾著的珠寶。
隻見蜜蜂俯於花蕊之上,彩蝶舞於野草之間,間或有幾隻鼠兔,一晃而過。
青草混著野花的甜腥氣在風中浮動。
天空藍的像是被洗過,幾隻雄鷹翱翔於白雲之間,發出“嘔嘔”的叫聲。
瘦骨嶙峋的羊群和馬群,在草原上低著頭啃食著青草,牧羊人和牧馬人也不知道跑去了哪裡。
遠處傳來馬蹄聲音,片刻之後,一杆大纛出現在地平線上,纛上繡著日月圖案,這是遼國皇帝的標誌。
陽光恰好穿透雲層,日月圖案的大纛,在草地上投下流動的光斑。
地平線上的騎兵越來越多,各色旗幟烈烈飄揚,日月大旗交雜其中,皇帝的儀仗全部出現在視野裡。
15歲的耶律賢,在一千名鐵甲侍衛的簇擁下,騎在一匹白馬上,緩緩而來。
“魏王,今年春捺缽去哪兒?”
耶律賢興致勃勃的轉過頭來。
他穿著一件紅色織金錦團龍紋袍,上有金線繡“三爪龍紋”於前胸、後背及兩肩,和中原不同,契丹皇帝龍袍上是三爪龍,中原天子則是五爪龍。
衣服窄袖緊口、圓領左衽,袍身背部中央開衩,騎馬時將兩側衣擺撩起固定,避免阻礙動作,衩口飾以金屬扣。
頭戴幅巾紫黑色頭巾),腰係蹀躞帶,腳踏黑色絡縫皮靴。
胯下戰馬鞍韉用金絲銀線,飾以龍紋和牡丹紋。
這就是遼國皇帝“春捺缽”時,穿著的“時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