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派來修約的,是個南院官兒,是個漢人,叫做陶興,官居虞部郎中。
這個人是南麵官,也就是漢官,也是蕭思溫提拔上來的,不過有意思的事,蕭思溫在的時候,他連連上書,要求蕭思溫歸政於皇帝,甚至不惜在奏折中破口大罵,是堅定的“反蕭派”
但是蕭思溫一死,他又上書皇帝,要求嚴懲凶手,並讓蕭思溫的靈位配享太廟,又變成了“挺蕭派”
本來耶律賢對他印象極好,蕭思溫死後,是要重用的,
結果奏折一上,耶律賢頓時勃然大怒,讓蕭思溫配享太廟,那不就證明他蕭思溫大權獨攬是對的,而他耶律賢是錯的嗎。
從此惡了陶興,這次出使汴梁,誰都知道徐灝不好對付,他可不像之前那些“石敬瑭”之流,骨頭軟得很。
徐灝當年在遼國的行為,很多遼國大臣都是親曆者,雖然刀斧加身,卻仍昂然不屈,他們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心裡佩服得很。
現在徐灝已經是中原事實上的主人了,實力已經超過遼國,那就更加不好對付,
蕭思溫當年簽訂的條約,雖然也不公平,但是徐灝到底看在他和他有舊的麵子上,適當做了讓步。
這次蕭思溫已經不在了,徐灝鬨不好會提出更加屈辱的條約內容,誰也不想去出使談判,觸這個黴頭。
耶律賢大手一揮,乾脆派陶興來了,你不是骨頭硬嗎,你去和徐灝談判吧,
陶興一路南來,抵達汴梁後,被告知河南王徐灝並不在大梁,讓他耐心等待。
沒想到這一等,就等了小一個月。
八月裡,聽說徐灝已經回來,陶良立即請見,理由要遞交國書。
照理說,這樣的要求並不過分,遼國畢竟是北方大國,如今皇帝親政,來遞交個國書,那是代表重視徐灝。
可是沒想到,徐灝不走尋常路,直接拒絕了,傳下話來“先討論修改條約”
聽到這個消息,陶興心裡一沉,隱隱有了預感,這次出使,事情要不受控製了。
幾天之後,徐灝公布了本方談判團隊負責人,兵部侍郎、樞密副使趙普。
陶興得到消息,立即備下禮物,登門拜訪。
卻被趙普拒之門外,理由是談判在即,不宜私下見麵,徒然貽人口實。
這下陶興更慌了,試圖去拜訪其他重臣,結果大家像是商量好了一般,誰也不見他,陶興無可奈何,隻能在驛館裡老老實實等著。
終於,八月二十日,趙普命人把陶興叫到樞密院衙門,就在裡麵的一間不起眼的小屋裡,雙方開始談判。
陶興被下人引著,走出沒多遠,就見一人站於台階之上,這人身穿紫色文官袍服,想必是趙普了。
終於見到了趙普,這幾日吃夠了冷遇的陶興,心裡滿是不安,拱手施禮客氣道:“在途久荷庇護,今日功虧一簣矣”
這句話他故意說得可憐兮兮,意在試探趙普。
趙普拱手還禮,一副柔聲安慰的語氣說道:“九仞之功已大,豈當似一簣遽ju四聲)耶?”
意思是“如今已積累了九仞之高的大功,難道要像隻差一筐土那樣輕易放棄嗎?”
陶興眼珠轉了轉,見身邊沒有其他人,連忙小聲道:“此來,國書大意止欲複晉祖所與故地關南十縣而,吾主深戒使臣,毋得先泄書意,今不免為公言之者,欲公先聞於貴主,議其可否,思所以答之而”
這話柔中帶骨,軟硬兼施,雖然說得客氣,可是中間的意思是很明確的,“我這次來,皇上說了,你們得把柴榮搶走的三關三州還給我們,你要是不同意,我不會簽任何條約,你要不要去請示一下?等有了結果咱們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