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海城上,軍民們看到圭聖軍如神兵天降般出現,頓時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圭聖軍!圭聖軍!”的呼喊聲此起彼伏,如同一片汪洋,流淌在每一個守城軍民的心中。
身著特製黑色重裝鋼甲的圭聖軍的將士們聽到這熱烈的支持聲,士氣大振,如同一群勇猛無畏的獵豹,直指多爾袞的帥旗,絲毫沒有與其他清軍糾纏的意思,一路快速突進。
按理說三萬清軍南下,先鋒越過喜峰口後繞襲牆子嶺和青山關分兵兩路,多爾袞領兩白旗萬餘人從東路一路平推,後來又安排了掃蕩隊和南線諸隊防明軍援軍,但是在靜海城下的也有近八九千人,本該不懼怕圭聖軍的,可凡大軍圍戰,總會擔心意想不到的敵軍突然出現,那樣會打亂陣仗。
多爾袞看到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臉色瞬間變得十分難看,人馬具裝的黑色圭聖軍,不同於其他明軍的破爛大紅鴛鴦戰襖,圭聖軍用黑色油氈大衣統一服裝,內襯精鋼全甲,連戰馬都有防護,既保暖又安全。
多爾袞深知圭聖軍人數不多,但是戰績驚人,再加上總是懷疑圭聖軍還有隱藏的隊友,所以有些慌亂,又見圭聖軍直奔本營,下意識的立刻下令讓二百親兵將自己重重圍住。這些親兵都是白甲精銳,個個武藝高強,忠心耿耿。他們迅速圍成一個緊密的防禦圈,將多爾袞護在中間,多爾袞不信圭聖軍真敢雞蛋碰石頭。
圭聖軍朝著多爾袞的親兵防線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衝鋒,清軍覺地這支明軍莫不是瘋了,哪有這樣打仗的,頓時有些陣仗騷亂。戰場上喊殺聲震天,刀光劍影閃爍,不斷有圭聖軍的將士在衝鋒中落馬,但他們似乎是自殺式的瞄準一處,不計死傷,依舊勇猛向前。
平日裡的絕對服從性訓練顯示出了效果,隻見一支由譚威親領死士組成的敢死隊,采用“破劍式”戰法,相互配合如一把銳利的匕首,在親兵的盾陣中艱難地撕開口子,隨後密集的鐵箭如雨點般射向多爾袞等人。
多爾袞見狀怒目圓睜,大聲下令:“反衝鋒!給我殺出去!”親兵們得令,迅速展開反衝鋒,在這激烈的交鋒中,盾陣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空隙,譚威一直緊盯著戰場局勢,他身後的特製複合弓弓手也在等待著最佳時機。
就在某一瞬間,弓手們集中聽令抓住空隙,迅速射出十支改良狙擊箭,這些特製箭速度極快,威力巨大,帶著尖銳的呼嘯聲飛向多爾袞。多爾袞反應迅速,他揮舞著手中的長刀,格開了兩支箭,但還是有幾支箭穿透了他的身體,箭頭有倒鉤,連接箭杆還有放血槽,這種秘密打造的狙擊箭就是死神的鐮刀,碰上就死。
“噗!”多爾袞悶哼一聲,鮮血從他的口中湧出,身體重重地倒在地上,譚威親眼目睹了這一幕,激動得大叫起來:“老子逆天改命啦!”周圍的將士們雖然對譚威的話感到不解,但他們嚴守軍紀,沒有絲毫猶豫,繼續與清軍死戰。
他們不知道多爾袞的死意味著什麼,可身為當代穿越而來的譚威,他知道這就是一箭定江山呀,今後大清的半條龍脈算是斷了。
清軍雖然主將被殺,但他們並未退縮,依舊死戰不退,得知主帥遇襲後,其他清軍紛紛回援,企圖將圭聖軍包圍。然而圭聖軍的目的已經達成,他們迅速向西突圍而去,這時精良的鎧甲和平日裡的負重訓練顯出效果了,圭聖軍特製號聲一響,全軍如箭頭般撕開口子直接遁去,絲毫不帶猶豫的。
整個過程雖然慘烈,但實際上十分迅速,圭聖軍從出現到突圍也就一刻鐘多,城上的軍民先是被戰場上的激烈廝殺震驚得說不出話來,隨後得知清軍大將已死,頓時全城歡呼雀躍,這歡呼聲仿佛要衝破雲霄,士氣大振。
於堂站在城牆上望著遠去的圭聖軍,不禁盛讚道:“譚將軍真是英勇非凡,此番立下大功,實乃我靜海之福啊!”而一旁的王彪看著譚威再次立下赫赫戰功,心中卻充滿了怨恨,他握緊了拳頭,臉色陰沉得可怕,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不甘與嫉妒。
清軍主帥戰死頓時群龍無首,士氣大減,此時各地援軍的前鋒已經逼近冀東,靜海城的防守又異常頑強,圭聖軍還在外線不斷騷擾,種種不利因素讓清軍陷入了絕境。在權衡利弊之後,清軍幾位副將決定趁夜北撤。隨著清軍的撤離,靜海之戰終於落下了帷幕,這場殘酷的戰爭,給靜海帶來了巨大的創傷,但也無形中改變了曆史走向。
靜海之戰以清軍的失敗而告終,圭聖軍在這場戰役中如同鬼魅,成為了靜海百姓心中的英雄之師,然而譚威並未被勝利的喜悅衝昏頭腦,他深知戰爭雖然結束,但軍隊此次實戰暴露太多問題,戰鬥的硝煙還未完全散去,他便一頭紮進了軍營,全身心地投入到軍務處理之中。
於堂作為靜海的地方長官,見識到了圭聖軍的重要性,也明白譚威在這場戰役中的關鍵作用,為了拉攏譚威及其麾下的圭聖軍,他特意準備了豐厚的獎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靜海道衙院內,於堂私宴譚威,酒過三巡時機差不多了,於堂拉著譚威的胳膊似乎是推心置腹。
“譚將軍,此次靜海之戰,全靠貴軍奮勇殺敵,才得以保全靜海。這是一點心意,還望將軍笑納。今後你我憑此功,定能步階金鑾,咱兄弟一定要多多扶持呀。”於堂滿臉堆笑,將獎賞清單遞到譚威麵前,他本就是後勤大員,借花獻佛的事還是很容易做的,至於之前,那不是沒有,是不想有,這軍資寬裕不寬裕,於堂自己說的算。
譚威心中明白於堂的意圖,他不動聲色地接過清單,微微一笑,客氣地說道:“於大人客氣了,這都是將士們的功勞,我譚威不過是做了應儘之事,今後末將還要大人多多扶持呢。”表麵上譚威對這些獎賞欣然接受,對於堂的拉攏也是應下了,可實際上他隻是虛與委蛇,誰不知道誰呢。
回到軍營後,他毫不猶豫地將獎賞全部分給了軍士們,不僅如此,他還自掏腰包,為在戰鬥中犧牲的將士家屬發放撫恤金,並鄭重宣布,以後每逢戰事,撫恤金將成為一項固定製度。
“弟兄們為了保衛靜海,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的家人,我們絕不能虧待!”譚威的話語擲地有聲,溫暖了每一位軍士的心,此後圭聖軍奉養遺屬的規矩成了建製。
隨後譚威親自前往傷兵安置的山村,將傷兵們接回軍營,看著那些受傷的將士,他的眼神中滿是關切與心疼。他還吩咐士兵,把繳獲的無主耕牛分給那些在戰爭中掩護傷兵的農戶。
“這些農戶在危難時刻幫助了我們,我們不能忘記他們的恩情。”譚威對部下潛移默化的宣揚軍民魚水情,這個在亂世很重要,圭聖軍要把名聲在百姓間傳開,為以後的人民戰爭打基礎。
可圭聖軍畢竟成軍時間較短,許多後勤保障體係還未完善,尤其是後勤輜重和野戰救護方麵,幾乎處於空白狀態,大戰過後,軍營裡缺醫少藥的情況十分嚴重。於堂雖然派來了醫官,但人數稀少,且醫術水平參差不齊。麵對這一困境,譚威心急如焚,傷兵們的救治刻不容緩。於是他在靜海城內張貼了招賢榜,廣納懂得醫術之人。
譚威曾學過一些簡單的戰場救護知識,在查看傷兵的救治情況時,他發現了諸多問題,有的醫官毫無消毒概念,傷口處理不當,導致感染風險大增;有的止血方法錯誤,不僅沒能有效止血,反而加重了傷勢;還有的隨意搬動骨折傷員,造成二次傷害。
遇到這樣的情況隻能親自上手,他一邊操作,一邊對手下的士兵們說道:“記住,止血處要定時解開查看,不然會導致肢體壞死;骨折的病人,一定要用木板固定,防止錯位。”遇到出血嚴重的情況,他甚至用上了燒紅的鐵器止血,雖然手段略顯殘酷,但在這缺醫少藥的情況下,也是無奈之舉。
這天譚威正在給一名前臂骨折的傷員做固定,他動作嫻熟神情專注,小心翼翼地將木板固定在傷員的手臂上。就在他即將完成固定時,一名士兵匆匆跑來,興奮地喊道:“將軍,好消息!有人揭榜了!”譚威頓時大喜,連忙吩咐張龍去請接榜者,待他處理完傷員,也走出帳外。
喜歡明末第一狠人:先滅建奴再搶崇禎請大家收藏:()明末第一狠人:先滅建奴再搶崇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