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悠帶領著數十名土字營精銳,悄無聲息地潛伏在草叢之中,他們已經待守半日了,卻依舊屏氣斂息,眼睛緊緊盯著崖底,執行力可見一斑。崖下先下山的兩人警惕地張望著四周,絲毫沒有要離開的跡象。徐悠心中暗自思忖,若是此刻貿然行動,不僅難以成功,還可能打草驚蛇,危及英娘的安全。於是他強忍著心中的焦急,耐心等待著最佳時機。
終於籮筐緩緩降下,裡麵載著看似不重的一個人,身形與英娘極為相似。徐悠眼神一凜果斷下令:“動手!”早已準備就緒的弩箭手們瞬間行動,利箭如瀑布射出,精準地射中守在崖下的兩人。那兩人還未反應過來,便已倒地。徐悠趁此時機,提刀一躍而出,寒光閃過,繩索應聲而斷。他迅速衝向籮筐,將裡麵的英娘小心翼翼地抱出,又擒住了一名剛順下來的懵逼俘虜。經確認籮筐中的女子正是英娘,她雙眼緊閉,昏迷不醒。
徐悠大喜,當機立斷,留下三十人守住後山,防止圓頓教餘孽逃脫,自己則帶著英娘和俘虜,快馬加鞭向前山趕去。此時譚威正在營帳中踱步等待,他時而望向營帳外,時而又停下腳步,眉頭緊鎖,心中暗自祈禱英娘能夠平安無事。
此時突然一聲“救出英姑娘了”的呼喊傳來,譚威聽到後,顧不上一切,匆忙向外跑去。由於跑得太急,他一頭撞在了營帳的柱子上,頓時鼻血直流。但譚威全然不顧,繼續向外衝去。
徐悠背著英娘趕到,將她輕輕放在營帳中的榻上,譚威看著昏迷的英娘,有些擔心地說道:“快,快去找呂智安!”徐悠連忙應下,轉身飛奔而去。不一會兒呂智安匆匆趕來,立刻為英娘診治。譚威又讓徐悠拷問那名受傷的俘虜。俘虜之前見聖使就那樣死了,所謂的邪教赤誠消散了一半,求生欲又恢複了正常,嚇得瑟瑟發抖,不敢有絲毫隱瞞,指認死去的那人正是通州聖使,並一五一十地交代了劫持英娘的全過程。
次日清晨天色漸亮,曙光灑在涯寂山上,趙國強按照譚威的命令,將通州聖使的屍體綁到山前。圓頓教的餘眾看到聖使已死,頓時軍心大亂,失去了鬥誌。譚威見狀高聲喊道:“爾等聽著,隻要放下武器投降,我圭聖軍承諾免你們一死!”圓頓教眾麵麵相覷,猶豫片刻後,紛紛放下手中的武器,跪地投降。
譚威帶領將士們清理圓頓教總壇,將壇內的財物收集起來,充作軍餉。在清理過程中,譚威發現了一本被燒毀的名冊殘頁,上麵赫然有“孫家田莊”字樣,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官員及塞外商戶的往來名單。他心中一驚,隱隱覺得這其中必有蹊蹺,將殘頁小心收起,打算日後仔細調查。
這次清剿圓頓教廷收獲不小,除了金銀糧草,最令譚威驚訝的是總壇有一處隱蔽山洞,裡麵藏有巨量的白糖,這是逼問那聖使的一個心腹問出來的。按理說這白糖在明末就已經不算奢侈貴重的東西了,明初就有了白糖黃泥水淋脫色法,南方的甘蔗產量大,所製黑糖不值錢,如今脫色法普及,一斤白糖也就三十文到四十文,這還是連年戰亂物價頗高的原因。
可一個邪教為何儲存如此多的白糖呢,隨後經過審問得知,這圓頓教也模仿佛教斂財,佛寺收些“香油錢”做名頭,能收錢就收錢,沒錢給香油也行,既能吃又能點燈用,多的還能賣了換錢,總之很實用。圓頓教想有點特色,便收"甜糖錢"。他們也有說法,說是給天上星宿神仙和佛祖行賄,給他們甜頭會給你說好話,保佑你。大戶自然直接給錢,小戶也就捐送幾把白糖,也算個誠心。可那聖使吝嗇,覺的反正白糖不會壞掉,乾脆存起來,等世道再亂一些,就能高價賣出,裡外不虧呀。
結果就是這些白糖便宜了譚威,看著山洞裡成麻袋的粗製白糖,譚威表情有些怪異,那輕浮得意的神態說明,他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暫時弄不了火槍改良,不如另辟蹊徑,來個爆破兵!這是根據當前情形的最好辦法。目前的大明火器方麵尚位於世界第一隊列,神機營用的是火繩槍,大炮也有了佛朗基炮的改良版,但是這個時代火器在全世界依舊不是絕對主流。
首先火藥未改良,依舊是黑火藥為主,密度小威力弱,其次火繩槍對騎兵還沒有絕對優勢,射程近,穿甲率低,而且遇到刮風下雨就歇菜。麵對騎兵衝鋒,還沒有三段射擊和遠距離殺傷能力,往往騎兵衝到眼前之前,最多打兩輪槍,效果有限。而火炮更是隻存在攻城時可用,麵對騎兵衝鋒,幾十門火炮一輪下去最多最多轟死幾十人,畢竟是實心彈,射距不遠,隻能平射,遇到分散的騎兵,往往打不到幾個人,等騎兵都衝到臉上了,也就打兩輪,再加上如今大明官兵鬆散,滿清一個衝鋒這邊就亂了陣型,沒法打。
不過大明對火器研究和實踐還是持開放態度的,允許經過朝廷同意的部分軍隊設置一兩支火器營,至於其他的土炮、火蒺藜、轟天雷驚馬用的炸藥包)、狼毒球、猛火油等,下麵部隊自己配置,能說通庫司批奏的隨便拿,反正實用性一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上次譚威搞了些結塊和雜質含量多的黑火藥,前幾日又在各州縣的武庫行賄搜刮了些,那些都快發黴的黑火藥也沒讓他送多少紅包就搞來了,這次又弄到這麼些白糖,一個大膽的想法從譚威的大腦袋裡崩了出來。記得當初在學校看過那本神書《民兵軍事訓練手冊》,若將黑火藥篩檢加上一半的白糖,然後用米湯拌成團,拉條後分割造顆粒,陰乾後就是超級顆粒火藥,那威力至少乘以十。配合雷字營的鐵箍榆木桶,那就是古代版——沒良心炮!加點碎石鐵片就是大殺器呀,譚威越來越不敢往下想,轉頭就安排挑選三十人,從煮米湯開始。。。。。。
圭聖軍大獲全勝,凱旋而歸,刺史李達得知消息後,親自帶著豬肉、米酒前來犒賞。他滿臉笑容對譚威說道:“譚將軍,此次多虧了您和諸位將士,不僅救出了貴人,還剿滅了圓頓教這一邪教組織,為百姓除了一大害。這些豬肉和米酒,是我代表通州百姓的一點心意,還望將軍和將士們笑納。”按理說他一個知州文官是看不上帶千把人的武將的,但是譚威給這位知州大人的感覺太好了,不僅結識宗室,還被盧督師關注,加上圭聖軍一戰而定圓頓教,李達自然態度不一般,尤其是側方打聽得知譚威聖眷而至,這就不能放過了,必須舔!!!至於清剿圓頓教所得,譚威也很懂事的把部分財物送到了知州後院,這就是知己呀。
譚威拱手致謝:“李大人客氣了,這都是我等身為軍人應儘之責。此次能順利完成任務,也多虧了李大人的協助和支持。”說罷譚威轉身,向眾人宣講李大人的擁軍熱心,營帳中充滿了歡聲笑語,李達這功勞算是有了一份,很是滿意的留營宴飲。
在雷字營的大殺器出來前,譚威向來偏愛集中使用弩和弓箭這類遠程武器,畢竟自己改良的用心也花了不少錢,在過往的戰鬥中,他巧妙地按陣型和射距布陣,充分發揮了這些武器的遠程殺傷優勢。在攻打涯寂山的戰鬥裡,圭聖軍憑借著弩箭和弓箭的強大威力,在遠距離便對圓頓信徒造成了大量殺傷,自身傷亡卻極少。各校尉在實戰中,也愈發深刻地理解了這種戰術的精妙之處。可隨著戰鬥的持續,箭支逐漸消耗告罄,這一情況讓譚威頗為擔憂,畢竟不是每次戰後都能完成補充的,今後得想辦法解決消耗問題。
不過目前先得暫時補充一波,譚威決定向通州知州李達采購和索要一些箭支,圭聖軍剛剛剿滅圓頓教總壇,戰果輝煌。李達對圭聖軍的強大戰鬥力以及譚威出色的指揮能力極為賞識,有心結納譚威。當譚威說明來意後,李達毫不猶豫,臉上帶著爽朗的笑容:“譚將軍,您和圭聖軍為通州百姓鏟除了圓頓教這一大害,這點小事何足掛齒。你我兄弟還要什麼錢不錢得,送您二萬支衛所庫存箭!”譚威聞言,心中一喜,連忙起身拱手致謝:“李兄如此慷慨,譚某感激不儘。日後若有需要,圭聖軍定當全力以赴。”
李達見譚威如此豪爽,更是心生好感,接著說道:“譚將軍,既然來了,不妨到州軍甲庫看看,說不定還有其他所需之物。”譚威欣然應允,跟隨李達來到軍甲庫。一進軍甲庫,譚威的目光便被琳琅滿目的武器裝備所吸引。通州作為京師東大門,所存武器自然豐足,但是年前滿清南下侵擾過通州,雖然沒有攻入州府,但是也燒毀了城南幾處糧庫,如今李達尚未報損完成,乾脆給譚威這武夫些物資,全當前一陣被滿清燒毀了,反正能平賬,不如借花獻佛。
譚威認真查驗,不時點頭,那邊庫使一一介紹,這邊譚威對各種武器的用途有了清晰的認識。他轉念一想,圭聖軍作為前鋒營,行動需靈活敏捷,攜帶過多重型武器反而不便。權衡再三後譚威對李達說道:“李兄,承蒙您的好意,這些兵甲皆是神器,隻是我圭聖軍作為前鋒營,行動不便攜帶太多。我鬥膽向您要些箭杆和火藥,箭頭不用,我隨軍兵器營一直有產出,還望您成全。”李達哈哈一笑說道:“譚將軍儘管拿去,州府現在的匠戶也在閒著,乾脆這幾日都給你做些箭杆,要求規製你去說就行。”
譚威心懷感激,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他從懷中取出一幅通州軍事地形圖,遞給李達說道:“李兄,這是我軍精心繪製的通州軍事地形圖,上麵詳細標注了各處的地形、關隘以及敵軍可能的動向。如今贈與您,希望能對通州的防務有所助益。”李達接過地圖,展開仔細查看,臉上露出驚訝與讚歎之色。譚威在一旁耐心地解釋著地圖上各種圖標的含義。李達聽完後不禁感歎道:“譚將軍,此圖詳細精準,堪比雄兵萬人呐!李某實在感激。”
喜歡明末第一狠人:先滅建奴再搶崇禎請大家收藏:()明末第一狠人:先滅建奴再搶崇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