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威剛才討論完工藝,又開始在作坊內四處察看,目光掃過堆放在角落的木料、銅片與車輪配件,見作坊內物料充足、擺放整齊,便開口問道:“張師傅,這新馬車的所有部件,是不是都在咱們這個作坊裡製作?”
張隆連忙上前一步,恭敬地回道:“回都督,是的。從木料切割、車廂拚接,到車輪包銅、車軸打磨,每一道工序都是在作坊裡完成,而且每一步我都會親自監工,確保每一個部件都符合標準,絕無偷工減料的情況,您放心!”
他語氣中滿是對工藝的自信,多年來的匠人操守,讓他容不得自己打造的作品有半點瑕疵。
譚威點點頭,對張隆的嚴謹態度頗為認可,但還是話鋒一轉,再次提及產能問題:“你親自監工固然能保證質量,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產能才提不上來,每月僅能造五六輛,遠跟不上咱們的需求。我有個想法,或許能提高效率,咱們可以讓其他木匠作坊按統一尺寸加工車廂、車軸這類標準化部件,這些部件工藝相對簡單,不需要你全程盯著,等部件加工完成後,再送到咱們馬車作坊,由你們這些熟練工匠進行組裝、調試,這樣既能分散工作量,又能集中精力保證關鍵環節的質量,你覺得如何?”
張隆聽完,臉上的自信漸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幾分遲疑。
他皺著眉頭,思索片刻後說道:“都督,您這個想法確實能提高速度,但實施起來恐怕有難度。首先馬車製造有嚴格的檢測要求,比如車輪的圓度誤差不能超過半指,輻槽的間距必須完全一致,這些都需要經驗豐富的工匠把控,普通木匠作坊未必能達到標準,其次,營州的馬車匠人向來有封鎖技藝的傳統,各家作坊都有自己的獨門手藝,從不對外傳授,而且一直都是獨立生產,彼此之間很少合作,要是讓他們按統一標準加工部件,怕是沒人願意配合,所以這個方法很難推進。”
他帶著幾分無奈,既認可譚威想法的合理性,又細想之下覺的現實中的阻礙難以克服。
譚威聽出張隆話語中的意思,卻並未放棄提高效率的想法。
他知道張隆受限於傳統工藝思維,對“分工協作”的外包和流水線作業缺乏認知,便嘗試用更易懂的方式解釋:“張師傅,我給你舉個例子。就像後世製作一種複雜器物,不會讓一家作坊從頭做到尾,而是把不影響核心質量的零件交給不同作坊生產,最後再集中組裝。咱們造馬車也一樣,你擔心普通作坊做不好關鍵部件,那咱們就把非檢測部件,比如車廂的木板拚接、車門的基礎框架這些工藝簡單、對精度要求不高的活兒外包出去,你隻需要負責製定尺寸和工藝要求,最後對所有部件進行核心檢測,確保符合標準就行。這樣既能分散工作量,又不用你事事親力親為,產能肯定能提上來。”
這番話打破了張隆對“全流程自製”的固有認知,他沉默片刻,細想之下覺的譚威的提議是當前提升產能的唯一辦法,雖仍有顧慮,卻也隻能無奈點頭:“都督,我聽您說的辦。但車輪、車軸這些關鍵部件,涉及到馬車的承重與行駛安全,普通作坊的工匠未必能掌握其中的火候,我必須親自指導他們製作,確保每一個關鍵部件都達標,至於其他非核心部件,就按您說的外包出去。”
譚威見張隆鬆口,心中大喜,立刻強調道:“外包不是簡單地把活兒交出去,關鍵是要實現標準化流水線生產。你要把所有馬車部件的尺寸、工藝都製定成統一標準,比如車廂的長寬高誤差不能超過一指,車軸的粗細必須完全一致,這樣生產出來的部件才能互相調換,後續維修、組裝也能節省時間。另外,製定標準時還要結合材料特性,比如鬆木質地較軟,適合做車廂框架,卻不能用來做車軸,這些細節都要考慮到。”
說著譚威轉頭看向一直站在一旁的秋景,吩咐道:“秋景,全軍軍械的標準化推廣就交給你負責。不僅是馬車,刀劍、弓箭、鎧甲這些裝備,都要逐步製定統一標準,以後軍械生產、調配、維修都按標準來,避免出現部件不通用、維修難的問題。”
秋景此前一直走神,目光不自覺地追隨著不遠處與工匠交流的徐悠,根本沒聽清譚威前麵說的話。
此刻突然被點名,他猛地回過神,臉頰瞬間漲得通紅,慌忙躬身應道:“屬下……屬下明白!”
譚威看出秋景方才走神,卻並未責怪,隻是耐心地為他講解“外包”的概念:“你彆緊張,我先跟你說說什麼是外包。簡單來說,就是把我們不擅長或者沒必要親自做的工作,交給更專業的人去做。比如造馬車,我們的核心優勢是掌握關鍵工藝和檢測標準,而非製作每一個簡單部件,把這些簡單部件外包給其他作坊,我們就能集中精力做好核心環節。這樣做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通過掌控核心部件保持技術優勢,更能實現流水線作業,有人專門生產車廂,有人專門做車輪,最後集中組裝,效率能比現在提高數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秋景一邊聽一邊點頭,臉上的紅暈漸漸褪去,心中暗自記下“外包”“標準化”這些新概念,越聽越覺得譚威的想法精妙,原本對軍械管理的迷茫也漸漸消散。
張隆站在一旁,聽著譚威的講解,心中卻暗自盤算:推行標準化生產固然能提高產能,但自己家族世代以精湛工藝聞名,若是標準化馬車不標注張家印章,既能避免因批量生產導致工藝細節簡化而影響家族聲譽,也能符合譚威的標準化要求,算是個兩全之策。
譚威並未察覺兩人的心思,仍在細細講解標準化與外包的好處,譚威的講解通俗易懂,結合馬車生產的實際案例,讓秋景很快便理解了“外包”的核心,通過分工協作提高效率,同時掌控核心環節保障質量。
為了讓秋景更直觀地理解,譚威舉例道:“你可知為何秦軍能橫掃六國、戰力強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秦軍的兵器實現了標準化生產。無論是箭頭、戈刃,還是弩機部件,尺寸、工藝都高度統一,即便在戰場上損壞,也能快速更換部件,不影響作戰。咱們圭聖軍要想提升戰力,器具標準化必須落實到位,就像馬車的車軸,不管是哪個作坊生產的,隻要是同一型號,就能隨意互換,這樣才能保證後續的維修與調配效率。”
怕秋景仍有疑惑,譚威又以軍中已有的裝備進一步闡釋:“咱們現在用的特製弩,弩臂、弩弦、箭矢的尺寸都是統一標準,哪怕是從不同批次生產的弩中隨意挑選部件,都能組裝成完整的弩,還有譚式鋼刀,刀身的長度、寬度,刀柄的粗細,甚至刀鞘的規格,都有明確要求,確保每一把刀都能適配任意一個刀鞘。這就是標準化的好處,既能保證裝備質量統一,又能極大降低後勤壓力。”
秋景認真聽著,眉頭漸漸舒展,心中的迷茫徹底消散,對標準化的重要性有了清晰認知。
但他也意識到推行過程中的難點,如實說道:“都督,製定各類武器的標準確實必要,可軍中武器種類繁多,從刀劍、弓箭到鎧甲、投石機,每一種裝備的工藝都不同,要製定出精準的標準,工作量極大,僅靠我一人或是現有軍需部門的人手,恐怕難以完成。”
思索片刻,秋景忽然想到一個合適的人選,連忙提議:“華龍講武堂目前隻開了兩班,學員數量不多,講武堂的先生們除了授課,日常事務較少,他們大多學識淵博,對各類兵器也有深入研究。不如抽調幾位先生來負責製定武器標準,既能發揮他們的專長,也不會影響講武堂的正常教學,您覺得可行嗎?”
譚威聽完,眼中閃過讚許的光芒,心中暗自思索,秋景雖出身高門,卻無絲毫驕躁之氣,反而做事踏實、善於思考,從最初負責軍需賬目,到如今能主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成長極為迅速。
日後若繼續讓她主管軍需,說不定能在軍中闖出一番名堂,甚至可能像曆史上那些巾幗英雄一樣,留下一段“秋娘子從軍”的戲曲故事,被後人傳唱。
譚威采納了秋景的建議:“既然主意已定,這件事就由你牽頭負責。你儘快從華龍講武堂抽調三名熟悉軍械的先生,組成專項小組,專門製定各類武器裝備的標準化方案。我給你們一月時間,務必拿出初步的框架方案,後續再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完善。”
譚威抿了抿嘴,又補充道:“抽調先生的事,你直接與書院副院長阿裡戈商議即可。阿裡戈對書院人事安排熟悉,也了解先生們的專長,由他協助你挑選人選,能少走不少彎路。”
秋景聞言,心中卻泛起一絲猶豫,她在五軍府登記為正式的將軍頭銜,身份在軍中受官方認可,而阿裡戈是他的兄長,早年曾是新軍逃將,如今雖在華龍講武堂擔任副院長,卻隻是圭聖軍內部承認的副職,並未獲得朝廷授予的正式官職,從官方職級上來說,遠低於身為在冊將軍的秋景。
也正因這份身份差異與過往經曆,兄妹二人在軍中刻意回避彼此,平日裡見麵甚少,更從未在公事上有過直接交集,生怕因親屬關係引來非議。
此刻聽聞要直接與阿裡戈商議公事,秋景難免有些顧慮,但她也知道這是推進工作的最佳方式,便壓下心中的猶豫,躬身應道:“屬下明白,定儘快與阿裡戈副院長溝通,落實抽調人選的事宜。”
隨後秋景又與譚威梳理了軍械標準化的具體範圍,從刀劍、弓箭等輕武器,到鎧甲、盾牌等防護裝備,再到馬車、投石機等大型器械,都需納入標準化體係。
越梳理,秋景越覺得任務繁重,加上此前還需處理軍需調配、與張隆對接馬車外包等瑣事,一時間竟有些分身乏術,眉宇間不自覺地染上幾分煩惱。
她深吸一口氣,壓下心頭的焦躁,對譚威說道:“都督,標準化的初步安排已理清,屬下需儘快回去籌備,就先向您告辭了。”
譚威點頭應允:“去吧,有任何問題隨時來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秋景躬身行禮後,轉身快步離去,腳步匆匆,顯然已開始盤算後續的工作安排。
秋景剛離開,一直站在作坊角落的徐悠便走上前來,臉上帶著幾分局促,他本是有事找秋景商議,可剛到作坊就看到譚威也在,便一直沒好意思上前,隻能在一旁等候。
此刻秋景離去,徐悠望著他的背影,心中滿是不舍,眼神裡的眷戀幾乎要溢出來。
他與秋景雖早已心意相通,卻因戰事繁忙與軍中規矩,尚未正式成婚,平日裡見麵的機會本就不多,每次分彆都讓他格外不舍。
徐悠下意識地想追上去,與秋景多說幾句話,可腳步剛動,便想起譚威還在身邊,隻能硬生生停下動作,將那份不舍壓回心底,留在原地繼續等候,此刻譚威還在,自己若是貿然追出去,難免顯得失禮,也會讓兩人的私情顯得過於扭捏。
譚威目送秋景離去後,目光重新落回新造的馬車上,圍著馬車反複查看,手指敲了敲車廂的木板,又掂了掂車輪的重量,腦海中不斷思索著如何讓馬車在戰場上發揮更大威力。
片刻後他眼中閃過一絲靈光,忽然開口對一旁的徐悠說道:“這馬車的固定車廂其實沒必要保留,咱們可以把車廂改成可拆卸式,騰出空間加裝床弩和駝炮。你想想,數十輛這樣的馬車排列起來,既能移動又能發射弩箭、火炮,簡直就是大殺器,對付草原騎兵肯定高效得多!”
這番大膽的想法讓徐悠也眼前一亮,他順著譚威的思路想象戰場場景,馬車移動時靈活穿梭,停下時瞬間組成火力防線,床弩的穿透力與駝炮的殺傷力結合,確實能有效壓製騎兵衝鋒。
喜歡明末第一狠人:先滅建奴再搶崇禎請大家收藏:()明末第一狠人:先滅建奴再搶崇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