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儉這個摸魚大王,站了出來。
“唐愛卿,請說!”李承乾回應道。
“監國,關於滎陽鄭氏,包括其長安各店鋪,也包括其族地所在,所有財物剛剛統計完畢,臣本準備在日常朝會的時候彙報。
除去一些字畫古物無法估算準確價值,以及土地港口等實物,其餘錢糧加起來的總數,約三百萬貫。
具體錢糧和各方麵的奏疏,臣還在書寫和統計,一旦全部整理完畢,將上奏於監國。”
聽到這三百萬貫的說法,朝堂上響起竊竊私語的聲音,李承乾也恍惚了一下。
貞觀十二年的全年稅收,也就差點到兩千萬貫。
一貫錢,按照目前的糧價來說,足夠普通五口之家,活上一年之久。
雖然彆想要太好的生活,但能過得下去。
如此算下來,單單一個鄭家的主脈,居然足有讓三百萬個家庭勉強活一年的錢糧,這是何等的可怕!
這還沒算其他分支,也沒有算廣州港,更沒有算土地和古物實物的價值。
富可敵國,真正的富可敵國!
這一刻,李承乾甚至有種把所有世家屠了的衝動。
可惜隻是衝動,他不能這麼做。
這麼做的話,會喪失國家信譽的。
亂世這麼做無可厚非,可現在已經是貞觀盛世。
三百萬貫,也足夠他把水泥廠初步搞起來了。
“工部尚書何在?”李承乾問。
“臣,工部尚書段綸聽令!”段綸走出隊列。
“下朝之後,你把工部之中,擅長冶煉,製造,識物三方麵的人才,給孤找出來!
然後,給孤上一份奏疏,言明每個人的擅長和特點,孤要用!”
“遵監國令!”
“唐儉,這三百萬貫的錢糧,算是額外的,你不要隨便動用,孤有一件大事需要錢,很快就會用到。”
“遵監國令!”
“好,其餘愛卿,可有事要報?”
“臣,太史令李淳風有言:根據我太史局夜觀天象,推測之下發現,今年的冬天可能會格外的寒冷一些,明年早春,關中地區可能會出現局部乾旱,請監國早做防備!”
李承乾點點頭,若有所思。
整個貞觀時期,之所以能成就盛世,跟氣候是分不開的。
這個時期,氣候都是偏暖的。
但是氣候變暖,不代表冬天就更暖和。
氣溫和氣候兩個詞,必須要分開解讀,不能一概而論。
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氣候是整個地域的平均水準,氣溫是局部的溫度。
對於禦寒這方麵,李承乾第一個想到棉花。
“孤約麼記得,不知道在哪裡聽聞過,西域那邊有一種作物,其成株之後,開白色花朵,花朵開放之後,猶如白色絮狀物聚集。
南方或稱其為白疊子或者桂布,北方或稱其為木棉,似乎有種植……
不知諸位愛卿,可曾聽過類似作物?”
棉花在唐代已經傳入,畢竟聚集了那麼多外國人。
但真正的大規模種植,要到大唐後期。
因為此時雖然已經傳入,但多數人還不了解其用途。
就算有稍微了解,想要明白其特性,從而使用上,還需要時間去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