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年的時候,他看到了既得利益者的貪婪,劉邦大殺功臣。
為了天下永遠在劉家手上,他飛鳥儘良弓藏。
彆管那些表麵亂七八糟的理由,也彆管那些功臣自己怎麼想,根子就是這樣。
他殺了之後,整個大範圍的天下亂不亂呢?
沒有,可以說一丁點都沒亂!
因為他對百姓的政策沒有變,百姓甚至交口稱讚,百姓的對比對象就是秦朝。
這個時候,那幫功臣開始欺壓百姓,讓百姓再次看到了秦朝的陰影。
他殺功臣,反而平了民怨,讓劉家江山坐得更穩了。
再對比秦皇,他幾乎算得上一個功臣都沒殺。
但他不殺的理由是什麼?
他一統天下,就這個功,沒有功臣能比得上,他隻是不需要殺!
劉邦就不一樣了,他的威望更多是在百姓之間。
那些大功臣飄了之後,隻怕在他們心裡麵,劉邦就是個耍嘴皮子的玩意,簡直不配坐在那個位置上。
所以,劉邦殺得再多,民心可用。
秦皇殺得再少,可在一統天下之後,沒有給任何人想要的。
從宗室到民間,每個階層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或者每個階層隻有極少數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最後就是秦皇自己,得到了他自己想要的。
所有的一切,都被他搶到了自己身上,最多分點給身邊人。
甚至他還在使勁折騰,隻為了自己的理想,這就更加加重了天下離心離德。
這種情況下,哪個想他繼續統治下去?
當然曆史的局限性很大,在秦皇之前沒有彆的大統一帝國,連路都是他走出來的,他也不是神,沒有曆史借鑒,他可能看不了那麼多,這也是事實。
我們有曆史借鑒,就絕不能再走入曆史的循環。”
李世民點點頭,長長的出了一口氣。
原來從這個角度看,秦朝和漢朝居然是這樣敗這樣勝的。
這個角度他沒有想到,但卻透著格外的真實。
秦皇在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沒得到自己想要的,全都跟他離心離德。
劉邦在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自然會擁護他。
再加上後期文景之治,相當於定下了基調,就讓劉家江山更加穩固。
哪怕漢武帝如此折騰,一道罪己詔下去,也堪稱全部平息,就因為民心可用。
甚至滅亡之後的幾百年,都時不時有劉家人站出來複國,根子居然是在這裡。
這就是皇權隻在十步之外與千裡之內,最真實的寫照。
沒人支持,一步走錯就滿盤皆輸。
有人支持,就算步步走錯也死而不僵。
兩者的對比,的確是太明顯了。
曆朝曆代,造反屢見不鮮。
甚至連乞丐開國的朱元璋,按理來說是最懂老百姓的。
可他在位的時期,有記載的造反達到接近兩百次,大規模的起義都是兩次,中等規模的五次以上,簡直是曆代王朝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