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黃昏,東宮
今天李建成的書房周圍顯得格外安靜,不相乾的人已經被趕的遠遠的,書房外隻有薛萬徹、馮立兩人守門。這是李建成眾多跟隨者中,為數不多的兩個猛將。
書房內隻有李建成和李元吉,魏征和王珪都不在場,因為有些事情不能讓魏征和王珪知道。
前有尉遲恭被告謀反,結果李元吉畫蛇添足,讓尉遲恭撿回了一條老命。好在程咬金虛報軍功之事證據確鑿,即將要去康州上任。
但是李世民手上良將眾多,還有秦瓊、段誌玄、張公瑾、侯君集、張亮、屈突通等眾多能征善戰的武將,這些人有的在長安、有的人在洛陽。
總不能一個一個告發,然後一個個貶出京城,這有些不現實,而且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再說畢竟基本都是誣告,有個差錯反而弄巧成拙,說不定還會受到反噬。
再說李建成就算得了皇位,也需要眾多武將的支持,否則將來什麼人為他征戰?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正在偷偷謀劃一件大事,一件歹毒又不能讓旁人知道的大事。計策簡單而且歹毒,甚至有些不要臉。
原來李建成早就遣人與東突厥接洽,希望獲得東突厥的一些支持,最終選定了處羅可汗之子鬱射設。雙方約定鬱射設帶兵南下,李元吉帶兵對抗,雙方隻需演上一場戲,都可以獲得足夠的好處。
許諾事成之後贈送鬱射設大批金銀財寶,鬱射設覺得無非帶兵南下而已,反正每年都要到大唐搶上幾波,要的不過是金銀財寶而已,現在假裝帶兵南下,一點損失都沒有,雙方自然一拍即合。
那這場戲對李建成有什麼好處呢?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帶兵,可以都督各路軍馬北征以抵抗突厥入侵,這樣就有足夠的借口抽調秦王府的人馬,不管是兵還是將都可以儘量抽走,這樣李世民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也就在沒有實力跟自己爭皇位了。
至於抽調的秦王府將軍,願意投降的就升職加薪,不願意的就看李建成的心情了。心情好就拿去送死,也算為國捐軀,心情不好隨便按個罪名殺了也就是了。
這種事要是魏征和王珪知道了肯定是反對的,魏征和王珪是李建成的人不假,但是兩人都是能臣,幫著李建成謀劃皇位沒問題,到那時出賣大唐的事情還是做不出來的。
但是對於李建成和李元吉來說好像並沒有什麼心理負擔,因為在大唐建立之初,李淵就跟突厥不清不楚,這幾乎就是遺傳。
當年晉陽起兵時,李淵就跟始畢可汗訂立了合約,目的在於獲得突厥的支持,以免平滅諸多反王時腹背受敵。至於合約的內容到底是什麼?這就不得而知了,畢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
後來突厥還送來了不少的戰馬,在李淵剿滅各家反王的時候突厥果然沒有背後捅刀子。
但是後人從很多細節上能做個大致的推測,首先是旗幟的顏色,李淵起兵時旗幟的顏色是絳白旗,起兵的旗號是討伐後主楊廣,匡複隋楊正統。隋朝的旗幟是紅色,突厥的旗幟是白色,所謂絳白就是一半紅色一半白色,這就讓後人有了無限遐想。
還有就是大唐建立之後,突厥人雖然不大舉南侵,但是動不動就來勒索,李淵也儘可能滿足突厥人獅子大開口的要求,總之在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前,大唐在突厥麵前還是比較憋屈的。
或者憋屈的時間久了,就成了習慣,所以對待突厥的事情上李建成確實少了骨頭。
李建成小聲對李元吉說到:“四弟,突厥那邊的事情已經辦成了,不日就能南下,到時候隻要包圍烏城,孤王就上奏父皇推薦你帶兵救援。”
李元吉蒼蠅一樣搓著雙手,難掩飾心中的激動,興奮的說到:“大哥,到時候尉遲恭必須調到我的帳下,嘿嘿嘿,到時候讓他都不知道怎麼死的。”李元吉對尉遲恭的恨,簡直如同分手的戀人一般,執著而又畸形。
李建成聽罷麵色一沉,說到:“四弟,再也不可胡鬨。尉遲恭不過一個莽夫,翻不起多大風浪,死不死不傷大雅,程咬金、秦瓊等人才是最大的威脅。”
李元吉趕緊說到:“是是是,都聽大哥的,管叫他們全部吃不了兜著走。”李元吉雖然嘴巴上這麼說,但是最想弄死的還是尉遲恭,其他人死不死的自己根本就不關心。
我們的曆史非常長,裡麵又全都是陰謀詭計。這種假裝有外族入侵,然後帶兵出征的經驗,幾百年之後會被一個叫做趙老二的人學會。
這家夥剛吃過了年夜飯就帶兵應敵契丹,走到陳橋驛的時候喝多了,然後被屬下蓋上了黃袍,然後就成了皇帝,自己還裝無辜,迫不得已。
人家李建成好歹是真的勾結了突厥,演戲都是全套的。趙老二就不同了,契丹南下完全就是假消息。可見前世之人不能胡來,不然後人就有樣學樣了,而且越發的過分。
果然沒多少天,邊關就有消息傳來,東突厥兵馬有異動。其實大唐跟突厥的摩擦,每年都不知道有多少次,朝堂之上本來也已經習以為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但是這次顯得有些不同,因為草原民族經常會在秋天選擇南下,北方遊牧民族受不了中原地區的炎熱,更關鍵的是秋天才是戰馬膘肥體壯的時候,過冬之前搶一把,也好舒舒服服過個肥年。正熱的時候突厥人南下,這就顯得跟以往完全不同,甚至有些不合情理。
太極殿上,兵部尚書李靖最先發言。在武德、貞觀年間,不少功臣都有兵部尚書銜,但基本都是虛職,算是一種獎賞,此時真正的兵部尚書就是李靖,這才是管兵部事的一個人。
李靖雙手抱著護板,站起來對著李淵施禮,說到:“啟奏陛下,北方邊關來報,東突厥兵馬異動,三萬騎兵已經靠近長城,臣請陛下早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