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記得好像是學到了裡仁篇。”葛明答道。
“背誦來。”
“先生,你是認真的?您以前可是不要求背誦的。”葛明很委屈,因為自從跟袁老道讀書以來,從來就沒有背誦之類的要求,葛明也隻是為了認識繁體字而已。這麼枯燥的東西要背誦,人不是要瘋了?
“前幾天你父親捎來口信,讓老道好好管教。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而已。”袁老道很是得意,想要看著葛明出醜。不過袁老道想錯了,自從穿越以來,記憶力實在太好,隻需看上兩遍就能記住。再說葛明還有給繁體字注音以及做筆記的習慣,更是能夠加深印象。
看著袁老道不懷好意的眼光,葛明開始背誦: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好了,就背誦到這裡吧。可知朝聞道,夕死可矣是何意?”正背誦到這裡,就被袁老道打斷了。
葛明眼睛咕嚕嚕亂轉,不知道為何袁老道把這句拿出來考自己,難道又要開始闡述他的人生觀了?什麼飛升之類的東西?
“小子說的可能不對,袁先生一定要見諒。小子認為是這樣的,孔子早上聽聞有個老道,到了晚上居然死了。”葛明說完身體往後挪了挪。
“哈哈哈哈”袁老道不怒反笑,笑得葛明心裡發毛,不自覺地身體又往後挪了挪,萬一袁老道出手就趕緊跑。
“你小子啊,老道教你詩經,又教你論語,發現你對其中含義並不在意,好像隻是為了識字而已,這是為何?”
“小子認為讀書識字能夠明白事理就足夠了,據說論語乃孔子的弟子還有弟子的弟子整理的,誰知道裡麵是不是都是孔子的想法。說不定孔子要是看到了論語,都從棺材板跳出來,大喊:老夫沒這麼說過。”
袁老道聽完繼續哈哈大笑,接著問到:“你這是強詞奪理,如果你不知道含義,又如何知道對錯呢?”
葛明突然覺得袁老道是正確的,都不知道含義,如何知道對錯?不過還是嘴硬,接著說到:“論語是千年前的書籍,後人可以參考閱讀,但是不能全信。儘信書,則不如無書。”
“小子不錯啊,原來還學過孟子?”袁老道還有些驚奇。
袁老道想錯了,儘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句在後世實在太出名了,出名到葛明一個學數學的都知道,但是原來這句話出自孟子,這個葛明也是剛才知道的。
不過葛明還是深施一禮說到:“袁道長說的對,如果不知道其中含義,自然無法知道其中對錯,小子以後一定用心進學。”
隻是葛明心裡嘀咕著,本小郎君怕你這個老道的解釋在這個時代不是主流,那可就被害慘了,會被當成異類的。雖然葛明本就是最大的異類。
“小子,同樣的論語,不同的人一定會有不同理解,你說的先識字再明理並沒有錯。老道去過很多地方,看到很多人和事,才發現書上說的很多都是錯的。”袁老道頓了頓,不知道在想些什麼,接著又說到:“你總需要先學會其中一種解釋,但是又不能當成真理,你需要在以後的經曆中去進行檢驗。”
葛明突然覺得袁老道確實非常不簡單,他沒要求葛明一定要相信他的講解,隻是讓葛明記住,在以後的生活中去檢驗,去完善。這不是名師嗎?
這套理論葛明聽著怎麼那麼像明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呢?這老道要不是專注道學,怕是能夠成為儒家宗師一般的人物。這感覺就像是你辛辛苦苦上班,拚死拚活勉強能夠吃飽飯,其實你的愛好能改變世界,但是你不知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兩人都在沉思,少了說話的興趣,一上午的課草草結束。葛明其實很想對袁老道說,根本就不存在飛升成仙,為何不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說不定能成為名人呢。如果說真的有神仙,那最接近神仙的隻有葛明,可葛明又是最不相信神仙的。
中午簡單用過午飯,下午才是重點。
張春來上午把泡好的豌豆全部磨成漿,居然有兩大盆。接下來的步驟就非常簡單了,兩層細麻布過濾這些豆漿,過濾剩下的渣滓還需要清水衝洗幾遍,儘量多的出澱粉。
過濾好的豆漿隻需沉澱沉澱,當澱粉沉澱之後,木盆上層就成了清水,把清水慢慢舀出去,再把澱粉攤在太陽下曬就可以了。初夏的氣溫已經比較高了,到晚上的時候已經半乾,放在屋簷底下繼續晾乾就行了。
晚飯過後,葛明又拿了點錢出來,足足有兩百文,拜托祿伯安排人買兩隻羊回來,還有雞蛋,身為小郎君每天兩個雞蛋都保證不了,你說有多淒涼。
眼看著夏收結束了,葛明也想弄點好吃的給莊戶上的人嘗嘗。對於葛明這種動不動就搞點吃的,福伯和祿伯已經習以為常,再說葛明折騰出來的東西味道確實不錯,乾脆聽之任之了。
兩頭羊怎麼都不過莊子上的人吃,主要還是為了弄點加了粉絲的羊肉湯,讓莊子上的人知道豌豆的真正價值,這樣大家才會多種豌豆。
喜歡大唐釣魚人請大家收藏:()大唐釣魚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