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完湯水開開胃,這才開始上正經菜式了。
第一道是涼菜,就是以前吃過的壓肉而已。分量還是不多,但是切的是最精華的部分,福伯給每人分了幾片,然後麵前還放了一個小的碟子,裡麵就是葛明最喜歡的三合油。
福伯有開始介紹到:“此乃肴肉,可以蘸上麵前的調料再吃,味道會更加鮮美一些,是一道下酒的好菜。”說完吩咐仆人給三人倒酒,使用的是小的酒盅。酒入酒盅清澈異常,孫教諭雖然不好酒,也沒見過如同白水一般的酒。
壓肉的名字實在太土,葛明就改成了肴肉,是後世鎮江的名產,其實是差不多的東西。蘸上一點調料,鹹香中還有蒜汁的味道,讓人忍不住想要裝上一碗飯,幾片肴肉足以吃掉一大碗米飯。
葛三爺用兩指捏住小酒盅,對孫教諭說到:“孫老哥,這是葛家才有的烈酒,很容易醉,所以就能用最小的酒局。來來來,我們三人先乾上一盅。”
葛三爺和袁老道都是好酒的人,再說也已經喝習慣了烈酒。一小盅下肚,然後夾起一片肴肉細細咀嚼。
孫教諭也學著葛三爺把酒盅裡的酒喝掉,隻覺得異常辛辣,嗆的咳嗽起來。
葛三爺趕緊提醒道:“吃片肴肉,這可是下酒的好東西。”
這東西孫教諭沒吃過,聽都沒聽過,隻覺得入口之後肉凍融化,香味已經充滿了嘴巴,酒味被香味輕鬆化解。再把裡麵的肉好好咀嚼,軟硬適中不乾不柴,真真是個美味。
接下來又是煎魚糕,本來白色的魚糕,煎到兩麵金黃,再配合側麵的一層金黃色蛋皮,好看又好吃。
然後是熏肉,煙熏火燎的彆有風味,喜歡這個味道的欲罷不能。據說這種味道深藏在人類的基因中,自從人類開始把肉食炙烤,煙熏就成了一種風味。
孫教諭還真吃過熏肉,對葛三爺說到:“明府,這個熏肉我甚是喜歡,還是幾個月前在城裡買過一次,吃過之後感覺是極品美味。第二天想要再買點,奈何就沒人賣了,後來偶爾能買到,還是需要靠運氣。”
葛三爺說到:“不瞞孫老哥,這熏肉是莊子做出來的,不是好肉可不能做成熏肉,所以不是什麼時候都有。再說莊子上窮啊,做點小買賣也能讓日子好過點。”葛三爺不能說美食都是葛明搞出來的,因為葛三爺認為男人搞吃食實在丟人,雖然很好吃,但是自己家知道就行了,這就不用外傳了。
孫教諭點點頭說到:“原來如此,難怪有說是葛府美食的,還說是袁道長想出來的辦法,這個肉熏製之後可以放幾天不壞。”說完轉頭看向袁老道。
袁老道說到:“確實是老道想出來的,農戶家吃上肉食不容易,吃上了也舍不得吃完,非要留著慢慢吃。熏肉就算放兩天也不變味,也防止人鬨肚子。”
第四道菜還是涼菜,而且是葛明非常用心的一個。其實不過豆腐皮而已,或者叫油豆皮。葛明本打算讓莊子上的人學會做豆腐,這樣也能多點收入。但是葛明忘記了夏天太熱,豆腐很容易變壞,賣不掉全都砸手裡了,所以莊子上對做豆腐並不熱情,反而喜歡做點粉絲,曬乾之後可以放很久,所以今年莊子上種類不少豌豆。
葛明就想到了豆腐皮、腐竹之類的東西,做法其實沒差彆,隻是形狀上的不同而已。但是這東西曬乾之後隻要注意彆返潮,可以放很長時間,而且味道比豆腐更好,價格也會更高一些。
油豆皮隻需要清水泡開,切成絲加點黃瓜絲,用香油、蒜蓉、鹽和醋調味,就是一道夏季的爽口美食,口感非常勁道。這也是涼菜的最後一道,講究的是味道清爽,這樣要開始準備上熱菜了。
雖然隻是簡單的幾道冷菜,食材也都比較常見,但是這才是需要下功夫的菜式。
熱菜就稍稍考究一些,葛明把任務交給張春來之後自己也想了很久,好像怎麼都湊不出多少拿得出手的菜式來,主要還是食材太少的緣故。
第一道菜,又是葛家人最愛的叫花雞,尤其是葛明最喜歡雞,每天吃都不會膩。這道菜對於沒吃過的人非常有衝擊,因為一個烤的焦黑的泥巴裝在一個大木盤上就端了上來,讓孫教諭看的有些傻眼,這實在是無從下口。
這時候福伯又開口介紹了,大聲說道:“各位貴客,這是葛府的代表美食,名曰叫花雞,雖然名字有些不雅,但正是這道美食的來曆。據說一些討飯的花兒乞丐,偷到雞之後沒有炊具處理,就把雞用泥巴包起來,放到火裡烤熟,隻需敲開泥殼雞肉就成熟了。”
孫教諭聽得津津有味,福伯停頓了一下又接著說到:“後來我葛家先人知道了此事,就把這個方法做個改良。隻用最鮮嫩的童子雞,用秘方香料醃製,再用豬網油包裹起來,然後用清香的荷葉包上。最後用頂級佳釀的封壇黃泥包裹上,果木炭火中炙烤兩個時辰,這才有這這道美食。”
孫教諭和孫韜聽得目瞪口呆,這美食也太講究了。葛明聽完之後肚子都要笑破了,隻能拚命掐自己免得失禮,讓福伯這麼一說,自己都感覺這道菜怎麼這麼高大上了,隻是先人改良是個什麼情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葛三爺做了一個表率,從木盤裡拿出來一個小木錘,在泥殼子上輕輕一敲,香味伴著蒸汽就散發出來了,雖然為了涼快廳裡開了窗子,但是這味道居然還是如此濃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