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應該慶幸,這時候還沒有望遠鏡,否則早就穿幫了。
就這李世民還不太放心,安排一些騎兵,馬後拉著樹枝在後麵跑,一時間青壯背後塵土飛揚。讓突厥人十分震驚,這後麵不知道還有多少人馬。突厥頡利可汗隻覺得唐軍的軍容大盛,在得知阿史德烏沒啜被生擒之後,此時心裡居然也有些沒了底氣。
打不過就隻能談和,這點李世民是清楚的,李世民從來就不缺少果斷和膽量。於是打算去渭水河畔跟頡利可汗會個麵,李世民的老班底都知道李世民的脾氣,決定的事很難更改,要做的就是跟隨。
蕭瑀是李淵的老臣,但其實早就是李世民的人,建議李世民不要衝動,建議堅守長安。
李世民聽後暴怒無比,大聲說到:“突厥人背信棄義,欺朕剛剛即位大局不穩,料定了朕不敢與之一戰,如果朕龜縮在長安城內,突厥人必定渡過渭水塗炭中原。”
“朕已經布置好了,單人獨騎跟頡利老兒會上一麵,朕料定他不敢強攻。”蕭瑀無奈隻好退下。
於是李世民帶著房玄齡、長孫無忌、高士廉、秦瓊、程咬金等文臣武將直奔渭水河畔,跟頡利可汗隔河相望。
李世民達到河邊之後先發製人,大聲數落突厥人背信棄義。這一舉動讓頡利非常不爽,老子是來打劫的,順便問問你老子當初答應的事還算不算數,就是怕你背信棄義所以才來的。
但是頡利又不敢打,其中的原因並非隻因為看到唐軍“軍容大盛”,突厥來的目的就在於搶劫,本就沒打算滅了大唐。
於是雙方派出使者,決定在渭水上搭便橋,兩日後進行和談,局勢總算是被李世民暫時穩定下來了。
兩天之後李世民帶著尉遲恭、秦瓊、陳咬金、長孫無忌、房玄齡幾人在便橋上跟頡利進行和談。
文有長孫無忌、房玄齡唇槍舌戰,武有未來的兩大門神,這個配置算是最級彆的了。
談判這種事關鍵在於抓住要點,但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和談就不能過於直接,所以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戰,談了半天也沒個結果。
於是李世民才開口說到:“大唐跟突厥早就交好,不知可汗此次南下到底為何?”
頡利這才也開口說到:“北地苦寒,生活極其艱苦,眼看著要過冬了,連過冬的冬衣都湊不齊。既然大唐跟我突厥交好,不如供些棉衣吃食,金銀財寶。我大軍才好回轉北地,苦熬這個冬天。”
李世民一聽果然如此,就是赤裸裸的來搶劫了,但是也非常無奈,隻好給點金銀財寶了事。
奈何頡利獅子大開口,最終李世民把國庫、內庫、秦王府那些值錢的東西全都送給了頡利,頡利這才喜笑顏開。於是雙方在渭水河畔殺白馬盟誓,簽署了和平協議。拿到金銀財寶之後,頡利帶兵馬上回轉了北地。
突厥要是強攻,大唐很大可能是頂不住的,長安可能會失守。一個國家首都淪陷,元氣就會大傷,頂級人才基本要全滅。
突厥這個國家其實是很多部落組成的,每個部落都有利害關係。跟著頡利南下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搶上一把,好回去過個舒坦的冬天。
所以各部落出兵也不是隨便出的,需要頡利給足夠的好處。搶劫完了之後是需要把戰利品分出去很多,頡利雖然可以拿不少,但是和談下來李世民給的實在太多了,自己能夠落了最大的一份,那有何必打仗呢?跟著來的部落都給點好處,你部落一個人都沒死,有什麼不知足的?
頡利不知道是可憐李世民還是其他心思,等到回到草原之後,送來了馬三千匹、羊萬頭,這樣李世民的臉上也不至於太難看。當然曆史是不能這樣記載的,曆史上是“獻”馬三千匹、羊萬頭。
至少表麵上來看渭水之盟還算公平,大唐給了不少錢,換回來了不少馬和羊。
錢財其實並不重要,至少換來了暫時的和平,讓剛權力更替的大唐有了喘息之機。但是缺錢的感覺李世民很痛苦,這才有了開始的一幕,坐在顯德殿臉色黢黑,想著怎麼弄點錢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突厥這種大搖大擺的來搶劫,更是讓李世民暗暗下定決心,渭水之盟這種恥辱的盟約不能再有,有朝一日必滅突厥。
正在這個時候,門外宦官小聲通報,魏征求見。
如同變臉一般,原本陰晴不定黢黑的臉,很快變得正常起來。皇帝的心思不能寫在臉上,否則就少了威嚴。
魏征上殿之後先大禮參拜,走的時候時候李世民是太子,回來的時候已經是皇帝了。
李世民看魏征滿身灰塵,笑著說到:“玄成趕緊起來吧,此去河北一路辛苦了。”魏征這才起身,李世民之所以能夠在做秦王時籠絡一大批人才,跟禮賢下士的性子是分不開的。
對於不少文武重臣,從來不直呼其名,而都是用字來稱呼,這是尊重的一種表現。
魏征說到:“陛下,臣為國家辦事談不上辛苦。”
李世民點點頭,接著問道:“此去河北情況如何?”
魏征從左側袖子裡掏出一本奏章,雙手舉過頭頂,說到:“河北局勢還算穩定,詳細內容都在奏章之中。”
候在殿裡的太監低頭接過奏章,雙手捧著送到了李世民的書案之上。
李世民拿起奏章,打開之後發現內容好像很多,再看魏征滿身疲憊。對魏征說到:“玄成,不如先回家沐浴休整一番,等到朕看完之後明日再詳談。”
魏征說到:“陛下,臣還有另外一件要事回稟,比河北之事更加重要。”
聽到魏征這樣說,李世民就來了興趣,好奇到底什麼事比安撫河北還要重要。
喜歡大唐釣魚人請大家收藏:()大唐釣魚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