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日子過的慢,葛明就這麼一天天的熬。
魏攀也在熬,天寒地凍的行路十分艱難。運河已經結冰,隻能走陸路,但是過河就成了大問題。
這時候的馬車都是木頭輪子,根本就沒有防滑的能力。好在出發之前葛明給了一張叫什麼爬犁的圖紙,做個爬犁把馬車的輪子卸掉,再把馬車抬上去,冰上行走不但穩當,而且飛快,到長安剛好趕上吃臘八粥。
傳旨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去交旨,滿身塵土千萬不要收拾乾淨,臟兮兮的見皇帝才算有苦勞。
魏攀回到東宮交旨時,李世民正在埋頭忙碌,國家大,需要處理的事情就會非常多。再說古代皇帝都不太願意放權,寧願累死也要什麼事情都提提意見。
李世民揉了揉發酸的眼睛,站起身來活動活動筋骨,就看到下麵跪了一人,好像剛從泥堆裡拉出來一般,仔細端詳身形貌似魏攀。
“魏攀?傳旨回來了?”
“啟稟陛下,奴婢回來了,看到陛下正在忙碌,奴婢不敢打擾。”
李世民看魏攀這一身泥土,笑著問到:“此去河北辛苦了,來說說河北見聞吧,讓朕也換個心思。”說完又坐下了。
魏攀說到:“奴婢為陛下分憂,一點也不辛苦。”
李世民一擺手,說到:“不用表忠心了,說說葛庭玉、葛明如何。”於是魏攀才開始講述在臨渝的所見所聞。
“啟稟陛下,奴婢當時裝病住在葛家,跟葛明多有接觸,隨著奴婢去的百司騎負責探訪事宜。奴婢到臨渝當天正好趕上整個縣城都在慶祝,原來葛庭玉帶人剛剿滅了當地最大的一夥山賊。據說葛庭玉衝鋒在前,斬殺了不少賊人。”
李世民滿意的點點頭,說到:“此人果然文武雙全,看來一個武散官朕是給對了。你繼續說。”
“是。百司騎還暗訪到隋末時到處兵荒馬亂,葛庭玉此人組織鄉勇護衛鄉裡。無奈當時河北盜賊眾多,寡不敵眾,最後把家小和不少鄉民藏於深山。”
“根據探聽到的消息,隋滅後從深山出來投靠了宋金剛,後來宋金剛被剿滅之後回到了深山,等到大唐立國之後才出了深山。”
“當時臨渝百廢待興,盜賊四起,因為當年護衛鄉裡名聲很好,所以被推舉為當地的縣令,據說當地的盜賊幾乎都是被葛庭玉親手斬殺,武藝十分了得。”
李世民聽後不住的點頭,示意魏攀繼續往下說。
“奴婢曾經看過葛庭玉練武,所用兵器是一把雙刃戟刀,奴婢叫不出名字來,就是左右都有月牙的戟刀。”
李世民說到:“那是方天畫戟,據說呂布用的就是這種武器,非猛將用不得,朕還真見過有人使用過這種兵器。”
“百司騎還探聽到,當地有人說葛庭玉武力比肩尉遲恭,甚至超過尉遲恭。還有傳聞,說葛庭玉當時跟尉遲恭一起為宋金剛的左膀右臂。”
李世民聽後不由得吸了一口冷氣,心中不禁想起了一個人。那還是在武德三年剿滅宋金剛時,跟尉遲恭一起投降過來的一名武將,用的兵器就是方天畫戟。
隻是那人名叫尋相,身材高大魁梧,滿臉虯髯,後來攻打洛陽王世充時不見蹤跡,自己和尉遲恭都以為尋相戰死,隻是沒找到屍體。
李世民問到:“葛庭玉此人長相如何?”
魏攀想了想說到:“身材高大魁梧,滿臉虯髯,比尉遲恭好看不了多少。”
聽到魏攀如此說,葛庭玉的形象就慢慢跟尋相的形象吻合起來了。難道說尋相就是葛庭玉,葛庭玉當時化名尋相?當時沒有戰死,而是做了逃兵?
此人居然還是劉文靜的女婿,這其中到底是怎麼回事?
李世民沉思了半晌,也沒想出個所以然,畢竟隻是懷疑而已,目前還無法證實,看來還需要調查才行,於是說道:“葛明那這小子如何?”
魏攀說到:“葛明聰慧早熟,博學程度不像十歲,奴婢跟他相處時感覺跟成人相處一般。善良、孝順,見不得父母勞累,也見不得莊戶人家吃不上飯。”
“常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或者一些奴婢不懂的言語。還有對吃非常在行,自認為滿大唐都沒他會吃。葛明在冬天還種出了兩種黃色的菜,味道十分香甜。”
冬天是鮮菜對於李世民來說並不稀奇,因為有溫泉監冬天種菜,每天也能提供鮮菜給李世民。不過葛明冬天種菜,那就比較稀奇了。
“冬天種菜?可是葛家莊子附近有溫泉?”
“奴婢打聽過,沒有溫泉,好像種菜跟火炕有關。”
“火炕又是何物?”
“這也是葛明弄出來的,房間內用土坯搭出來可以走煙的台子,外麵燒點火裡麵就溫暖如春,一點灰塵、煙味都沒有,比炭盆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李世民看看周圍的幾個炭盆,還是冷颼颼的。
魏攀看在眼裡,說到:“葛明給了奴婢火炕的圖紙,拜托奴婢交給陛下。”
本來這東西是葛明給魏攀的,但是魏攀有自己的想法,要是自己房間弄個火炕,但是皇帝陛下都沒有,那就不好了嘛。所以乾脆說是葛明想給李世民的,也算幫著葛明說了好話了,誰讓葛明這小子這麼疼人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世民點點頭,說到:“回頭圖紙交給內務府,先給皇後搭個火炕。”據說長孫皇後有氣急,最怕聞到煙味。然後又說道:“你繼續說。”
“葛明在葛家莊子弄了不少作坊,莊戶人家每家都幾人在裡麵做工,外莊子也不少人在裡麵做工,不但管飯還有不少工錢可以拿。葛明說廣種地很難對抗天災,農閒時賺上點錢日子會好過很多。”
“奴婢專門跟著葛明去了一趟葛家莊子,確實是個富有村子。做工的人每天都能吃上肉,這在其他莊子想都不敢想。”
“奴婢正好趕上又換回來一些犍牛,葛明給每家又分了一頭,剩下的以市價五折賣給了在莊子上做工的外莊人,還允許十年之內付清。”
“請了先生教莊子上的娃子讀書,當時還做了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