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羽解釋道:“土豆雖然高產,但本質上卻是外來物種,如果想要使其在大明種植,達到海外那種高產的結果,培育這一過程必不可少,從而在育種中挑選出適應華夏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品種。”
“這隻是第一步,接下來還需要在不同地區進行試種,進而觀察土豆的生長情況。隨即開展第二次篩選,選出產量高、適應性強的品種,這才算完工。最終才能推廣全國種植。”
外來物種一般進入時,都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尤其是農作物,哪怕三劍客之一的土豆也是如此。
若不加育種篩選就直接選擇將土豆播種,使其自然發芽生長,這種方式種子的利用率較低,生長也不均勻。
除了操作容易外,幾乎沒有任何優點。
至於向全國推廣,則完全不可能。
夏原吉身為戶部尚書,有著多年勸農的經驗,對陳羽所說讚同的點了點頭。
陳羽繼續說道:“至於化肥,提煉的過程聽起來有些繁雜,但實際操作起來,其實很簡單。就像提煉精鹽一樣,往後就可以建一個專門部門,用來提煉化肥。”
“但化肥耗時間的點不在提煉上,而是在土地施肥過程中的用量上。”
“哪怕化肥功效不錯,但也遵循著自然界的基本規律:物極必反!我的建議是提煉出來化肥後,建立一片試驗田,按照不同的量依次選擇數個試驗作物,最終使其發育一段時間,並有專門人員負責記錄各個作物的生長趨勢,從而經過對比,選定一塊田地的化肥最使用量。”
“做完以上步驟,化肥就可以向全國推廣了。這個過程,其實比土豆還要長,但如果試驗田足夠多的話,時間上可以壓縮在一年之內。”
土豆、化肥此等神物想要投入使用,都需要一年的時間。
朱棣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第一反應竟然是想要讓陳羽再想一想辦法,看能不能能在時間上再次進行一下縮減。
但是轉念,他就被自己產生的這個念頭嚇到了。
土地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王朝的根基。
一年之後,可以擁有使得全國土地翻一倍的化肥;還有基本消除民間饑荒的土豆,這兩樣東西,直接關乎一個國家的氣運。
能急嗎?
當然不能,否則,若是以後大明的土地出了什麼岔子,那他就得不償失了。
就像是禦醫開藥一樣,是藥三分毒,如果量不對,那麼不僅不會成為治病的良藥,人還會因此丟掉性命。
大明是天朝上國不假,但若是根基崩塌,這大明上國也隻會是空中樓閣,虛而不實。
朱棣躬身道:“陳兄弟,這種東西急不得,一切當以穩妥為主,否則最終起到反效果,那就得不償失了。”
夏原吉顯然與朱棣想一塊去了,慎重道:
“不錯,哪怕土豆與化肥的功效再好,可若沒有萬全的把握,決不能輕易投入全國使用。”
陳羽:“這道理我懂,再者這兩樣東西將來我有大用,必須慎重。等一年左右的時間培育出來之後,你們看成果就是了。”
他話鋒一轉,繼續道:“糧食方麵的問題解決了,至於隨著異國商人來到大明進行貿易,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是否會導致大量百姓棄農從商,這一點完全就不需要考慮。”
“首先你們要明白,將來大明內部一定會走向市場經濟!也就是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貿易體係。”
陳羽見二人臉上疑惑,頓了頓再次解釋道:
“說白了就是通過市場如供求關係、價格信號和競爭等,實現社會資源分配的經濟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