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天文誌》記載,唐末時期出現了‘大雪盈尺’‘江河皆冰’‘水旱相仍’等災象。《舊五代史?梁書》記載‘自唐昭宗以來,天下饑饉不絕’。”
“這一時期氣候寒冷多雨雪,災荒瘟疫頻繁,南方地區受災更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民心渙散。導致一個黃巢起義,就能直接殺到長安!”
為何小冰河時期會成為王朝末年的“催命符”?
一個王朝曆經數百年沿革,內部早已形成盤根錯節的利益網絡,官僚體係因循守舊,土地兼並積重難返。
但即便吏治腐敗、民生凋敝,仍能憑借慣性維持表麵秩序,就像晚唐雖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長安街市卻依舊燈火璀璨,呈現虛假的繁華。
若是一直這樣下去,大唐最少還有百年國運,但卻迎來了小冰河時期峰值。
在小冰河時期的影響下,百姓的糧食幾乎絕收。官府卻依舊苛征重稅,無數家庭被逼得家破人亡。農民們眼看著自己辛苦耕種的土地無法養活家人,憤怒和絕望在心中燃燒。
在這樣的背景下,黃巢,一個來自賣私鹽家庭的普通人,決定揭竿而起。
黃巢當時的起義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無數受到壓迫的百姓尋求一條生路。
正如他在自己的詩中所寫的那樣:
“他日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黃巢的決心和憤怒,成了無數人心中的希望。
黃巢起義起義軍隊伍在短短幾年內,就從幾千人迅速膨脹到幾十萬人。起義軍所到之處,官府聞風喪膽,百姓紛紛響應。
但黃巢成功打入長安之後,發現了一個問題:
還是沒糧!百姓依舊吃不飽飯!甚至就連他的軍隊,也漸漸的揭不開鍋!
哪怕他為此做了很多事情,但他的勢力在這種情況下,迅速瓦解,最終走向失敗。
陳羽的三個例子講完之後,張宇初聽的頭皮發麻。
一代龍虎山天師,就這樣坐在座位上,呆愣愣的看著陳羽,眼中滿是迷茫與震撼之色。
“咕咚~”張宇初驚愕的咽下一口唾沫。
這一刻,
他對陳羽的態度,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了改變。
龍虎山傳承千年,書記典故數不勝數。
陳羽說的這類記載,張宇初有些印象,但卻做不到像陳羽這樣侃侃而談。甚至剖析的如此透徹。
張宇初收起了輕視之心。
此子,不簡單!
緩過神來之後,張宇初正色的道:“看來這小冰河時期,確實存在,甚至還是一個國家的亡國隱患啊!”
朱棣點了點頭,深表同意。
他現在已經將小冰河時期,看做了一個實力非常強勁的‘敵人’。
而麵對如此強大的敵人,首先要做的當然是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陳兄弟,不知這小冰河時期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陳羽想了想,緩緩開口說道:
“一個比較合理的原因:這個時期的太陽活動減弱,而太陽的供能周期與我們生活的氣候密切相關。”
“所以太陽輻射強度降低,傳遞過來的熱量就減少,在這樣的條件下,全局氣溫下降就無法避免。”
小冰河時期的產生,並不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
後世還有類似於火山活動頻繁,大氣環流模式變化,地球軌道參數與海陸分布,地球軌道參數與海陸分布等,說法是它們共同影響的結果。
隻不過,這裡是永樂時期,陳羽需要用儘可能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老朱他們三人解釋。
當然還有一個不太靠譜的說法:
大明時期的小冰期形成,是因為同時期的西方殖民者,大量屠殺美洲土著,導致耕地退化成熱帶雨林,而熱帶雨林的樹木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溫度降低;
但總的一圈下來,陳羽還是認為太陽的活動減弱,是最為可靠且最通俗的理論。
“我這麼說,不知道你們能不能聽明白?”
朱棣點了點頭,對著夏原吉問道:“老夏,你聽明白了沒有?”
夏原吉沉吟片刻之後,開口說道:
“輻射什麼的我不清楚,但大致的意思我大概明白了。”
“就像是一年四季的溫度變化一樣。春日裡溫度柔和;盛夏驕陽燥熱;秋風乍起時,暑氣消散;寒冬臘月,嗬氣成霜;而小冰河時期,則粗暴的略過春的溫和、夏的熾熱,讓大地仿佛永遠困在深秋與寒冬的交替裡。”
陳羽聽著夏原吉的說法,點了點頭表示肯定。
他現在愈發感覺老夏在知識與理解能力上,都是老朱小團體裡麵的頂尖。
若是在自己的考題突擊下,說不定殿試也可以輕鬆拿捏。
“不錯,這種季節就跟之前日本海的神風一樣,人力無法改變!”
朱棣想了想,歎息道:“人力無法改變,那隻能選擇熬了。四季輪轉,各有其時,那麼這個小冰河時期一般會持續多久?”
“三百年左右吧!”陳羽淡淡的說道。
“多少?”朱棣聞言,直接驚呼出聲。
若隻是兩三年,哪怕二三十年,咬咬牙或許還能熬過去。
可這三百年左右的小冰河時期,怎麼熬?
“三百年左右!”陳羽看著老朱吃驚的模樣,以為對方沒有聽清,加重了語氣,重新說了一遍。
“嘶~”
“嘶~”
“嘶~”
空氣中突然傳來三聲倒吸一口涼氣的聲音,為全球變暖做出了微薄的貢獻。
朱棣神色緊張的問道:“陳兄弟,不知大明的小冰河時期,什麼時候開始?”
陳羽攤了攤手,淡淡的說道:
“已經開始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