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聽後一愣,勸農不是戶部的工作嗎,什麼時候落在陛下的眼中就是喜好種田了?
他雖是戶部尚書,管理著國家的錢袋子,但勸農一事,每年都是他一手操辦,所以對於種田確實經驗豐富。
朱棣這樣說,好像也沒問題。
他開口道:“陳掌櫃此言確實不假!單單憑借著輪作套種,可使大明土地憑空增加兩成!”
“但有一個前提,套作的作物必須合適,否則不但達不到增產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
“而輪作套種通過農書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但歸根結底,千年以來也就流傳下來幾種作物的套作辦法,畢竟摸索起來實在是耗時耗力,而且各種組合沒有規律,代價太大,漸漸的就沒有在這方麵的投入。”
陳羽點了點頭說道:“不錯,畢竟哪怕是我,手中也隻有三十多種作物的套作組合。”
“嘶~”
“嘶~~”
二人聽後倒吸了一口涼氣。
聽聽,這說的是說人話嗎?
對此,朱棣苦笑兩聲,“陳兄弟,不知這輪作套種的作物……”
陳羽擺了擺手說道:“這些作物組合方式,目前都在我的腦子裡,還沒有記錄下來。”
“但老朱你放心,等我不日高中狀元殿試之日,就是此物公布天下之時。”
“要是我記得不錯的話,老朱你家種的田產不在少數吧?我看這樣,到時候我親自以新科狀元的身份,去到你的田間,親自指導農耕!”
兩個月之後才能現世啊,朱棣有些失落,但緊接著麵帶笑意的說道:
“那到時你來,我多組織些人手,搞的隆重一些。其他的不說,這麵子,我老朱一定給足!”
陳羽笑道:“大明應對小冰河時期來臨的辦法就是這幾個。化肥提高土地肥力;大明周遭的呂宋與天竺,相當於給大明帶來了兩個糧倉;外加我將來要推行的輪作套種與土豆;”
“以上四樣加起來,能讓大明整體田地翻一倍不止,如此一來大明擁有了強大的抗風險能力,小冰河時期已無法對大明構成威脅。”
“至於小冰河時期來臨時,大明會遭遇周遭遊牧民族進攻,這個問題其實不需要考慮。當大明的內部不缺糧少餉,大明軍隊遭遇侵略時,不說全殲對方,抵禦還是可以做到。”
說到這,陳羽心中由衷的發出了一陣陣的感慨。
大明永樂一朝,當真是一個令人神往的輝煌時代!
永樂一朝,是自漢唐之後,中華武德與國力再度於國際舞台上獨占鼇頭的巔峰時期。
彼時,華夏科技冠絕寰宇,國力強盛無匹,放眼全球,唯有永樂王朝主動征伐四方,斷無受人欺淩之理。
不久之後,永樂帝五次親征漠北,揚威塞北;遣鄭和七下西洋,貫通中外,將中華文明的威儀遠播至四海之濱。
毫不誇張地說,永樂之前的中國,無疑是綜合國力冠絕全球的‘世界一哥’。
但永樂一朝雖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雖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這一朝,會成為漢人統治下的一道分水嶺。
自永樂之後,明王朝國力漸趨衰微,至後期竟到了麵對倭寇侵擾而怯戰退縮的地步。
更令人扼腕的是,當西方大航海時代的浪潮洶湧而至,華夏未能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在科技與國力的賽道上逐漸被西方國家超越。
此後漫長的歲月裡,中華大地陷入了持續的衰弱與屈辱的黑暗深淵。
直至近代,那象征著新生的紅色黎明曙光,才再度照亮這片飽經滄桑的古老土地。
而西方與華夏在百年間從‘華夏引領、西方追趕’轉變為‘西方主導、華夏被動’的原因,本質上可用三個階段來概括。
第一步:大航海爆發,全球殖民,獲得海量的資金;
第二步:文藝複興,思想啟蒙,民眾開智,國家湧現出一大批人才;
第三步:依靠第一步的資金與第二步的人才,掀開了劃時代的產物: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
第一步與第二步,跳過了哪一步,第三步都不可能完成。
哪怕完成了,也是一個半成品。
而若是將來大明真進入工業革命,也將預示著新的階級登上曆史舞台:
資產階級,工人階級。
這是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必然階級,不是權力或者人的意誌能夠左右。
不管怎麼說,這兩個階級雖各有各的好處,但卻都能勇敢擁抱世界變化。
再怎麼說也比華夏本土上那腐朽的士紳、士大夫階級,一味的保守要強得多。
但按照華夏曆史上的正常進程來說,大明本土的階級,阻力極大,很難爆發工業革命。
可是陳羽認為自己來此一遭,就是曆史上的變數。
工業革命他是一定要去嘗試推動。
成了,他或許可以化身為……聖人!
敗了,他也有保全自身的手段。
無非就是再也無法進入大明的核心圈子而已,又或者從此隱退山林罷了。
聽完陳羽的一番話之後,張宇初精神大振,感覺思緒前所未有的通透。
腦海中將陳羽所說的話,像是播放幻燈片一樣,不斷的重複閃過。
陳羽提到的幾種辦法,在張宇初看來就是‘竊取’國運。
在道家的觀念裡,什麼是國運?
‘道’便是國運!
二者如何關聯?
在道家的世界裡,國運可被理解為國家遵循‘道’的規律而呈現出的興衰榮辱、發展走向與命運態勢。
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提出的五德終始說與道家思想有一定關聯。
該學說認為朝代的更替,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每個朝代都對應著一個五行屬性。
如虞舜為土德、夏朝為木德等。
若國家按照其所代表的‘德’來發展,就能長治久安,反之則容易動蕩戰亂。
而大明國運背後代表的‘德’,是什麼?
洪武大帝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確定明朝為‘火德’。
也就是‘火焰’與‘光明’。
當‘火焰’衰弱,應該如何去彌補?
這若放在道家,往往沒有辦法。
因為道家主張無為而治。
即認為統治者若能順應自然,不妄為、不擾民,讓百姓自然發展,國家就能實現長治久安,國運也會昌盛。
提出這種思想也是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