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國戰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半點都不能大意。
因此不是計劃拿出來,經過幾個時辰的討論,就可以最終定型的。
而是在再次在這個計劃的基礎之上,將每一處的細節,落到實處,然後再進行數次的推演。
對於一些作戰細節,這些大臣一討論,時間一晃就到了大半夜。
最終還是朱高熾率先扛不住,因困意,差點跌了一跤,眾人這才驚覺時間。
一時間,都有了些許困意。
這才暫時將討論暫且擱置。
這一場討論,大致的基調已經定下,大致的想法分為兩兩派。
一派以丘福為首,表示這個跳島計劃可行,建議就按照這個計劃將韃靼一舉殲滅。
另一派,則是以朱高熾與夏原吉為首,因為跳島計劃太過於冒險,中間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二人堅持認為還是應該穩紮穩打才是上上策。
這裡倒不是說,文武不和,所以雙方唱對台戲;
而是說武將作戰,大多隻考慮前線作戰。
而文臣需要考慮的東西就多了,朝廷穩定等等方麵,尤其是朱高熾覺得這個計劃好是好,就是太過於冒險;
畢竟第二支奇兵孤軍深處,若是需要完成斬首計劃,怎麼說也需要一兩萬左右的精兵。
若一不小心沒能成功,必將全軍覆沒,那對於大明的損失,無異於巨大到不可接受!
朱高熾認為這個與韃靼決戰的時間,可以適當的往後拉。
畢竟大明剛剛經曆過靖難,不適合發動如此大規模的決戰。
再者,
大明如今在永樂帝的帶領下,國力蒸蒸日上。
不說三年五載,最起碼但凡延長一年半載,那時候以大明如今的發展速度,國力積累,再派遣更多的士卒去執行這個計劃,成功的可能性也會高很多。
丘福以韃靼受災情況為由,主張機不可失;朱高熾則以國家發展速度為由,主張等待戰機!
雙方各執一詞,但本質上,都是為了大明著想,都沒有私心。
隻不過想法不一樣而已。
而這個時候,就需要皇帝拿主意了。
朱棣感覺雙方說的都很有道理,一時間有些拿不準。
於是,命令散會,過幾天再議!
……
接下來的時間裡,朱棣一直找軍中的許多將領,去詢問對於跳島斬首的想法。
最終,朱棣終於有了決斷。
來年四月開春,采用跳島斬首,對韃靼發起滅國之戰!
…………
禦書房。
朱棣坐在龍椅上,對著工部尚書說道:
“工部有著朝廷最信任的工匠,朕已經將複合弓的圖紙給你們了,希望你們能夠加快複合弓的建造速度,爭取在兩個月之內,先造出一萬把複合弓。”
“這隻是朕交給你的兩個月任務,並不是說這麼點就可以了,而是多多益善,儘你們的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