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笑著說道:
“能得到整體閱卷官的稱讚倒是稀奇,快拿過來給朕看看,此次恩科是不是給大明帶來了一個經天緯地的大才!”
李至剛見陛下要看,當即從一摞答卷的最頂部,將陳羽的答卷呈遞了上去。
“陛下,該名考生的糊名已經去除,名為陳羽,這便是他的答卷了。”
朱棣剛接過陳羽的答卷,還沒有開始看,一聽陳羽的名字,當即猛的一拍桌子,朗聲道:
“好!好名字啊!”
“陳羽,光聽名字,朕就知道此人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當世大才!”
站在一旁的夏原吉聽見朱棣的這番言論,認同的點了點頭。
李至剛:“???”
好文章,好書法,好思想……隻要是關於答卷上的,李至剛都認。
但是這個好名字,從何說起?
李至剛自認在文學上有那麼一些造詣,而像是那種讀書人,一般對於取名字都喜歡借用典故。
但他絞儘腦汁的想陳羽二字,有何好處,好在哪裡……
一番沉思之後,他選擇了放棄。
主要是這個名字,實在太普通了。
不僅普通,哪怕寓意,他都聯想不到什麼。
可是李至剛看著皇帝高興的樣子,心中頓時悟了!
這就是永樂帝與建文不一樣的地方,隻要你有才,那麼你在這位陛下眼中,哪裡都是好的。說白了,這位陛下重人才;可若是在建文手中,你有才還不行,還要看你順眼!
沒錯,李至剛也是在建文一朝不受重用,而在永樂一朝被重用的一份子。
而曆史也能證明,建文真是眼光差的離譜,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永樂一朝有能力、可以獨當一麵的臣子,大多都是建文一朝默默無聞之輩!
所以,李誌剛認為永樂帝這位陛下,是得知了該名學子的能力之後,惜才,愛屋及烏,理所當然的認為陳羽二字好。
對,一定是這樣!
……
恩科的所有科目試卷出題的時候,朱棣就已經過目過。
所以朱棣並沒有從經史子集的部分開始看,而是直接來到了策略的第一道題。
朱棣雖然在幾個月之前,就已經聽陳羽談及永樂帝的看法。
隻不過,那隻是口頭上的。寫到文字上的展示如何,他很想看。
惟聖人能繼先業以成武功,故能得聲譽之盛,而備諸福之隆也。)
單看開始的這頭一句話,
朱棣笑了笑,他沒想到陳兄弟也有拐著彎誇讚自己的時候。
苟不能然,則名且不足,尚何諸福之有哉!古之人有行之者,豈有周之武王乎?
自今觀之,太王肇荒作之基,王季勤王家之事,則周之王業,固始於此矣;
文王誕膺天命之隆,以撫方夏之眾,則周之王業,已創於此矣;)
朱棣看到這裡的時候,嘴角不受控製的翹起。
陳兄弟也太會了!
這段看似是在強調周文王乃天命所歸,實則是在強調周朝、明朝的正統性。直接破除了“篡位陷阱”,把繼承父輩的業,具體解釋為修德行仁的善業王道之業,而不是去圖謀篡位的業。
朱棣一邊看,一邊忍不住稱讚道:
“好,寫得好啊!”
夫以武王伐紂宜若失其名也,然人皆知其為應天順人之舉,而無利天下之心,則武王之名於是而益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