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個錢他確實不能收!
王忠作為朱棣身邊的貼身宦官,對於陳羽的事情很清楚。
雖然王忠沒有去往酒館與陳羽見過麵,可是每一次朱棣出宮的馬車、衣物都是他準備的。
而且朱棣有時還會與他念道,陳羽是如何一位腹黑的家夥。
看似數落,但王忠能夠看感覺出來,陳羽在朱棣心中的份量。
因此,王忠清楚這三百兩自己今日要是收了,不出意外的話,憑借陳羽的腹黑性格,以後恐怕要連本帶利的吐出來。
錢他不收,但這個人情他得賣。
在陳羽感慨永樂帝身旁的宦官職業素養高時,王忠笑著說道:
“陳會元,我隻是皇帝身邊的一個貼身宦官,不懂的什麼大道理,也不清楚諸位待會的殿試要考察些什麼,但心中有幾句話,想要說一說,希望不要怪我多嘴。”
“首先,陛下乃是九五至尊,而你們都是大明學子裡麵的佼佼者,待會麵見陛下的時候,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一定要過過腦子,再將其說出口。”
“其次,陛下是難得一見的聖明君王,你們的那一點小心思收一收,殿試的時候不要急於表現,陛下問什麼問題,你們照著問題作答就行。回答的話,自然能留給陛下一個好印象,若是急於表現,很有可能落得一個適得其反的下場!”
“最後,你們都是成千上萬名學子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要相信陛下會對你們的能力,會有一個公平公正的排名!”
王忠說的都是基本的職場禮儀,陳羽聽起來感覺聽了一番廢話。
可是那一貢士聽了之後,卻猶獲至寶一般,連連點頭,將這番話謹記於心。
雖然陳羽感覺聽起來沒什麼用,但還是打起來十分二的精神。
畢竟,他將要麵對的乃是大明最有權勢的人,同時也是曆史上為數不多的馬上帝王——永樂大帝!
陳羽對這位大明天子的了解,可以說很多,也可以說很少。
因為他的那些了解,大多都來自於後世的書本,以及各種遺留下來的史料記載。
但文字對古人的記載,尤其是對那種豐功偉績的帝王記載,終究顯得是那麼蒼白。
根本沒有眼見為實的那種有血有肉。
王忠身為朱棣的貼身宦官,對於朱棣的喜好肯定是了如指掌,要是能問出皇帝的喜好,那就舒服了。
可陳羽一想到王忠方才的行為,並沒有繼續問下去。
王忠走到台階前,將一位上上等的貢士喚了進去。
王忠帶人進入奉天殿之後,眾貢士開始竊竊私語起來,而陳羽則是背負著雙手,在台階前來回踱步。
恩科的會試被錄取者,稱之為貢士;而恩科的最後一場考試殿試,錄取者被稱之為進士。
會試榜單雖顯示第一名會元,但本質上是不分排名的;而殿試卻都有名次;通常分為三甲。
一甲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彆是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乾人,叫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乾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其實考生到了殿試這個階段,不管殿試的表現怎麼樣,都可以留在朝中,加入翰林院,等待真正入朝為官的機會。
這一點相較於科舉製剛剛出來的時候,要好很多。
科舉製在宋朝之前,殿試的淘汰率很高,不僅高,隻要沒有考取進士,那麼就與做官無緣。
可後來,在宋朝出現了一些殿試屢次落第的貢士,憤而投奔與宋朝分庭抗禮的西夏。
因此,北宋朝廷認為殿試實行淘汰確實不好。
但對科舉進行改革,就要考慮蛋糕的重新分配,於是十幾年的時間,對於科舉的改革一直沒有進行下去。
直到北宋時期,出了一個不亞於黃巢的狠人——張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