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
會客廳內原本考試的緊張氣氛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則是歡快。
當然,
這樣的殿試,自古以來從未出現過。
若是讓朝中大臣又或是正在參加殿試的貢士看見了,定會一個個驚訝的懷疑人生。
話又說回來,朱棣的這番做法並沒有任何違規黑幕。
畢竟關於小冰河時期的剖析,從一到零都是陳羽提出來的。
二人笑了一會後,
朱棣喝了一口茶,對著陳羽切入主題的問道:
“陳兄弟,我的想法是將你安排到內閣,不知你怎麼看?”
陳羽聽後一愣,嘴中喃喃道:“內閣……”
要是他記得不錯的話,今日清晨來迎接他進入皇宮的官員楊榮,就是內閣成員。
而這個內閣的由來,卻是一番波折。
明初洪武年間沿襲元朝製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後,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和相位,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
自此,大明步入了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務時代。實際上等於皇帝兼宰相。
可是這樣一來就存在一個巨大的弊端:皇帝忙不過來!
哪怕作為華夏曆史上最勤政皇帝之一的洪武帝,擁有‘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的曆史評價,也忙不過來!
畢竟再勤勉終究也是一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
力所能及的部分終究有限。
於是洪武帝設置文華殿大學士,意在輔導太子,作為皇帝顧問處理國事。
這就是內閣的雛形。
而到了永樂年間,朱棣雖有朱元璋一樣獨攬大權的雄才偉略,但他想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根本無法真正意義上地總攬全部政事。
於是在此情況下,一個意義上具有皇帝“秘書”的機構——內閣,應運而生。
過去,宰相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
明成祖成立內閣以後,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內閣與六部各司其職,國家最高行政命令從紫禁城發出,通過全國1936處驛站,全長公裡的驛道,層層下發到國家每一個角落。
然而,曆史上那種內閣閣老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局麵還沒有出現。
如今的內閣隻是:‘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製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
說白了,此時的內閣隻是皇帝的私人秘書。
不是權力機構。
而朱棣提出讓陳羽入駐內閣也是有著他的考量。
首先:內閣裡麵的成員,大多是從建文時期遺留下來的大學子,官階在八九品左右。
不要看內閣裡麵的成員官職小,內閣官員可有個讓所有官員都可望而不可即的特權,幫助皇權處理國事!
更讓人眼紅的,則是內閣官員能經常在皇帝跟前晃悠。
眾所周知,在古代這個皇權大於天的朝代,經常在皇帝跟前晃悠的臣子,混的在差也差不到哪裡去。
內閣眾人就是這樣。
哪怕外麵的高階官員,人人都要給內閣成員幾分薄麵。
這就是朱棣在官階限製內,力所能及的將陳羽地位提高。
還有一點:則是朱高熾的一番話給了朱棣啟發。
朱高熾太子府處理國家各方麵的事務,能夠趁此機會了解各個部門的經驗。
那他皇帝的內閣,難不成還沒有太子府好?
所以,
根據朱高熾的建議,朱棣認為提出讓陳羽加入內閣的想法更加的不錯。
到時候,陳羽見識了朝中各個部門的運轉,也熟悉了各個領域的處理問題辦法。
那陳兄弟在內閣獲得晉升之後,在去往其他部門,也能找到最能契合自身才能的地方。
朱棣看著陳羽聽到內閣的安排後,並沒有出現想象中的悸動,反而有些……眉頭緊皺。
內閣成立的時間確實沒多久,朝廷內部當然是人儘皆知,可是民間對於內閣的了解著實有限。
他以為陳羽不了解自己心中為陳羽的規劃,當即解釋了一遍。
“……這樣…………那樣……”
“陳兄弟,這就是我為你安排進內閣的目的,你若是不願意,那就換一個部門,不影響。”
陳羽默默聽著老朱解釋一遭,到了最後一句話的時候,心中直呼好家夥。
後世富貴階級的家庭,孩子的路之所以走的那麼通暢,是因為有家中的長輩鋪路、安排規劃。
到了自己這裡,則由皇帝親自規劃。
那鋪出來的道路,肯定經過各方麵的考量,所選取的最優選擇。
因此陳羽當然認同。
而且正常的曆史軌跡當中,過幾年時間內閣就會因朱棣不斷對離京對漠北用兵,權力越來越大。
在往後發展,過了永樂一朝後,內閣更是有著堪比宰相的權力。
所以總的來說,陳羽認為內閣是一個前途無量的部門。
隻不過,作為臣子來說確實不錯;可要是作為老朱的兄弟來說,那其中的問題可就大了!
陳羽深吸一口氣,收起來臉上的嬉笑,看著朱棣正色道:
“老朱,我加入內閣的事情先暫時放在一旁。”
“你可知我在夢中的仙界,也就是後世,那個曆史中的大明,是如何滅亡的嗎?”
朱棣聽後一愣,端著茶杯的身形明顯一頓。
陳羽如此鄭重的說出這番話,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大明如何滅亡?
這個疑問,朱棣在那日陳羽提出在夢中仙界觀測曆史時,他就已經想要問出來。
可那時的他終究沒有問出口。
隻因那時的朱棣,意識到了其中存在的悖論問題。
因此,朱棣說出了以後二人不要討論仙界、後世之類的話題。
而現在陳兄弟一臉正色的提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