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清楚,眼下的女真族勢力弱小,想要出兵剿滅他們,很容易。
但若不剖析出根源問題,即像女真族這樣的勢力如何在百年時間內做大,那麼滅掉一個女真後,定然還會有第二個女真、第三個女真冒出來,滅亡大明!
大明就像一位病人,開的藥治標不治本,終究還是傷病之軀,終有一日還是會病倒。
朱棣冷靜了些許之後,坐下來,直切主題的問道:
“陳兄弟,不知這女真族,是如何從一個弱小民族,不斷坐大?”
陳羽伸出兩根手指頭,淡淡的說道:
“使女真族不斷坐大的根源在衛所製;而使大明亡國的內部根源,則在老朱你建立的內閣,即文官製度上!”
陳羽頓了頓,說道:
“就先從衛所製說起吧。明初時期,在軍事上推行衛所製,類似於隋唐的府兵製,士兵既是農民,也是軍人。每軍擁有五十畝土地,官府提供農具和種子。軍田每畝征糧一鬥。”
“這種軍戶、軍屯製度,可以減輕財政負擔。洪武帝曾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朱棣點了點頭,看著陳羽說道:
“這個衛所製很好用,否則,朝廷很難每年支撐百萬兵馬的供給。”
朱棣對於衛所製非常熟悉,畢竟他之前可是作為燕王鎮守邊疆。深知大明所麵臨的北方強大軍事壓力——北元殘餘勢力。
即擔心漠北出現一家獨大,或者合並的情況。
因此他必須組織兵馬,對漠北進行物理削弱。
而隻要牽扯到戰爭,尤其幾十萬人的戰爭,花錢就避免不了如流水一樣,嘩啦啦的流出。
朱棣打算延續洪武時期的衛所製,讓邊疆士卒,自給自足!
陳羽白了朱棣一眼,淡淡的問道:
“老朱,還記得我給你剖析過文臣武將晉升製度方麵的不同?”
朱棣道:
“當然記得,文臣可以通過每三年一屆的科舉,獲得晉升渠道;武將不行,所以在削藩上,需要改革,從而采用藩王加勳貴武將的模式,來製衡文臣,達到朝堂平衡的局麵。”
那個時候身份還沒有公開,如今聊起這個,朱棣也不尷尬,直接了當的承認。
陳羽聽後輕輕的搖了搖頭,說道:
“勳貴武將、藩王、文臣在朝中可以形成三方製衡的局麵,可還是那句話,文臣擁有三年一屆的晉升渠道,藩王通過‘競爭上崗’,‘績效獎勵’,‘末尾淘汰’晉升,但勳貴武將的晉升通道在哪?”
朱棣一愣,眉頭微皺,好像意識到了什麼。
隨後他一臉恍然的抬起頭來。
對啊!
哪怕對削藩政策進行更改,可那也隻是給了藩王一個晉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