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羽這段時間與朱高煦的接觸來看,這位大明漢王殿下對他確實不錯。
於公於私,陳羽都不想看朱高煦落得一個身死的下場。
至於幫助朱高煦爭奪皇位……
陳羽壓根就沒考慮過。
但自老朱攤牌身份後,陳羽對日後大明皇位繼承人,確實有過一番考量。
永樂帝朱棣跟自己關係非常好,堪比親兄弟。
他們兄弟二人可謂相輔相成、陳羽有政策、朱棣有行動。
陳羽說到底也才二十出頭的年齡,怎麼說也會比老朱活的久。
若是某天老朱駕崩,影響最大的當屬生前的政治主張。
有一句話說的好:人死政消!
因此,
在大明後世之君的選擇上,一定要選擇能夠在繼位之後,依舊堅定不移的支持且踐行自己政治主張的繼承人。
很明顯,最合適的人選當屬朱瞻基。
陳羽清楚,自己的某些政治主張,哪怕老朱也不一定能夠理解。
再者有許多事情,並不是一代人能夠完成。
在這種情況下,
陳羽認為從小培養一位能夠貫穿,且理解後世屠龍術的繼承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而且無論是朱瞻基的身份還是年齡,都非常合適。
畢竟陳羽要做的事情,乃是讓大明掀起世界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這是一件驚世駭俗的想法,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做成了華夏將在當代、乃至百年之後,都可以做到引領世界科技的程度。
就像後世歐洲一樣,哪怕被兩次世界大戰打的大傷元氣。可憑借著兩次工業革命的底蘊,依舊壟斷著高利潤科技。
陳羽門下的另外兩個弟子朱瞻壑、朱瞻塙行嗎?
朱瞻塙肯定不行,雖然有那麼一些小聰明傍身,但整個人看上去性格偏向逗逼,首先排除。
朱瞻壑要比朱瞻塙好一點,聰明、不怕困難,敢於鑽研。
但從整體上來看,朱瞻壑沒有朱瞻基那樣發展的全麵。
因此,
將來這位延續陳羽理念的繼承人,最合適的人選隻有朱瞻基。
但朱瞻壑與朱瞻塙不是說就被陳羽放棄了。
陳羽心裡清楚,要在這場即將席卷而來的工業革命中占據主動,還必須依據朱瞻壑與朱瞻塙這二人的特質與長短,為他們安排最合適的位置。
朱瞻壑精於數學,思維更偏向理論探究,在陳羽看來,由他來牽頭大明的科技創新工作再合適不過;朱瞻塙則長於文學,更擅長在思想層麵實現突破,讓他引領大明的文藝複興事業,無疑能發揮最大效用。
畢竟,
工業革命的完成是一項龐大的工程,若隻寄望於皇權,也就是未來朱瞻基一人的力量,顯然遠遠不夠。
……
陳羽在腦海中斟酌半晌,無論從個人情感的親疏遠近,還是從現實層麵的利弊權衡,在朱棣的一眾後人裡,他內心最期盼的,當屬朱瞻基能最終坐上那個九五至尊的位置。
不僅如此,陳羽還打算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