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羽抿了一口茶,好奇的問道:
“聽李老哥這話中的意思,跟戶部尚書、內閣主事分彆商量,可結果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基調,難不成是一件國家大事?”
話落,
李至剛本來還愜意的神色,頓時掛上了苦惱,再次歎息一聲道:
“唉!”
“陳兄弟,這件事情稱得上國家大事也不為過!”
“幾天的時間,在禮部內部商討過為此討論過好幾次,最終想法無法達成一致;所以我去找戶部尚書夏原吉繼續商討,結果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最後我直接找到內閣主事黃淮商討,結果還是一樣!”
“這件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所以我在找黃淮的時候,就提前寫了一份奏疏,若是在黃淮這裡得不到支持,我就去麵聖,請陛下當麵聖裁!”
陳羽沉吟了片刻之後,正色道:
“李老哥,我雖也在內閣當中辦公。但畢竟初來乍到,若這種國家大事機密不高的話,你倒是可以說出來,我給你分析分析;若機密程度太高,那還是不要說了,畢竟越少人知道越好。”
李至剛聽後擺了擺手,不以為意的說道:
“一天天的,哪裡有那麼多機密國事。”
“這件事情機密談不上,說到底就是影響大,各個部門拿不定主意,所以才會這個推那個。”
李至剛說完,開始向陳羽講述起這所謂的國家大事。
“其實,這件事情整個朝野上下都清楚,那就是恩科的後續情況。”
“要知道,前來京師當中參加此次恩科的考生,差不多近六千名,可最終被錄取的卻隻有不到五百人!”
“我在審閱答卷的時候發現,那些沒有高中的考生,才識上並不差,隻不過相較於那高中的五百名貢士,稍稍遜色了一些罷了,說到底也是人中翹楚!”
“畢竟,誰就一定能夠斷言,貢士最差的一人,就一定比落榜最好的一名優秀?”
“不見得吧!但恩科既然已經結束,放榜、入仕在今天算是徹底告一段落。”
“對於那些落榜的考生來說,若是在想要入仕,需等待三年之後的科舉。”
“我的想法是,眼前朝中在人才方麵,受靖難影響,缺人啊!再加上,沒有高中的那部分落榜考生,還有這相當一部分確實是一個人才!”
“所以,我帶了一部分禮部官員,在內部做了一個討論。那就是能不能從那幫落榜的考生當中,挑出一些人才,留下來,用來填補朝中官員空缺的問題。”
陳羽聽見李至剛說的這番話,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他明白是什麼事情,令朝中各部門如此糾結了。
靖難之役不僅導致朝中的官員空缺出來了一大批,而且還因靖難的緣故,導致遺留下來許多的學子,集中到了一場科舉當中。
因此,在大明永樂一朝的第一場恩科當中,參考學子達到了洪武時期都不曾有的過六千人!
錄取率呢?
雖然相較於以往提高了。
但按照比例來說,確減少了。
這就導致剩下的許多考生當中,還有許多才子,未能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