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心中之所以沒有朱元璋那樣厭惡商賈,是因他沒有經曆過朱元璋小時候的貧苦生活。
再者,
就是跟著陳羽接觸的那段時間以來,認識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永樂公司的重要性。
使得朱棣的意識觀念中,潛移默化認識到了商賈這個階級,對於國家而言的重要性。
至於為何大學隻招收有才能的落榜學子,這個原因很簡單。
權貴階級終究隻占少數,但寒門這個階級可是大多數。
若不設置一道門檻,到時候估計整個天下的寒門子弟,全部來到大明裡麵讀書。
提供免費吃喝,再有錢的商賈也承接不了這個費用問題。
朱棣頓了頓,繼續說道:
“有關大學的事情招貼皇榜之後,立馬派人通知下去,明日早晨舉行朝會,讓四品以上的官員全部到場。”
“到時在小朝會上,你將這份奏疏上麵的內容提出來,讓眾大臣商討一番。”
“對了,你下去之後,記得將今日的消息散播出消息,就說朕對於這份奏疏上麵的提議,感覺可行,非常滿意!”
按照朝廷製定重大計策來說,一般都會在私下裡先開一個小會,將大的方針定下一個基調。
然後再召集各個部門的主事前來商議,經過一番在細節上的補充,從而將計劃最終敲定下來。
現在朱棣的一番話,可以說將這件事情定型了。
興建大學和編纂永樂大典、下西洋等製定的國家大事一樣,是永樂一朝要堅定不移進行的基本國策。
不可動搖。
朱棣跟普通的帝王不一樣,他擁有著絕對的天子之拳。
在此基礎上,自然擁有了絕對的天子之權。
因此,他不需要顧及朝中的勢力平衡。
一個政策頒布之後,隻要他同意,基本大差不差了。
隻要他手中的天子之拳還在,那麼他的地位,便無人可以動搖。
當永樂帝將大的基調定下來之後,朝會上需要商討的問題,就不再是這個計劃是否可行。
而是實行這個計劃,其中的重難點。
關於興建大學的重難點,陳羽在奏疏中已經說的很明了。
一個字:錢!
至於解決辦法,其實也已經提了出來。
在招生上下文章。
讓那些富有的商賈,通過錢財來為家中弟子,購買入學資格。
總的來說,朝會需要商議的問題,大概率會集中在招生上:商議是否招生商賈弟子。
根據朝廷目前對商賈的態度來看,多半很難。
但再難,大學也能夠興建下去。
畢竟陳羽預判了那些文官反對的言論。
拒收商賈?
那商賈承接的錢財,誰提出拒接,誰出。
如此一來,不管接下來的朝會當中,文官反對與否,錢都可以到位。
錢到位了,大學的興建自然勢在必行。
而朱棣最後讓李誌剛將自己的對興建大學的態度傳播出去。說白了就是提前給朝中的各方勢力打一個招呼。
要麼拿錢,開始商討興建大學為朝廷培養人才儲備;
要麼讓商賈拿錢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