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一臉笑意的看著朱高熾,眼中好像是在說:你們文官就是麻煩,做個詩文開頭而已,磨磨唧唧,這麼長時間都還沒有進入正題。
陳羽之所以站出來,全然是受不了座位上,那充滿火藥味的氛圍。
隻不過,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站出來之後,充滿火藥味的氛圍沒有了,迎接他的是充滿尷尬的氛圍。
他是真的沒有注意大殿前排的情況,此時他話都說了,而且整個人都已經站在了大殿中央,退回去是不可能的了。
接下來該如何進行。
呃……
他相信朱哥能將事情處理妥當。
朱高熾尷尬了一會,旋即擺出笑臉,笑嘻嘻的說道:
“陳狀元原來在這,我剛剛就在找你的位置,想著你來為大家做一首詩,助助興,原來你自己站出來了,那你開始展示吧。”
說完,朱高熾便挪動著他那肥胖的身軀,重新坐了下去。
話落,大殿內的眾人,目瞪口呆的看著太子朱高熾。
開什麼玩笑。
你當我們的眼睛是擺設?
你這次明明想著給文官機會,在翰林院中選一個主事出來做開頭詩。
畢竟這樣的話,我們就不用想著給你留麵子。
可以讓這一場晚宴進行的更加精彩。
以為我們是第一次參加這種晚宴,不懂規矩?
但是沒想到,你人都站起來,結果在陳羽一句自我舉薦之下,又特麼坐下了。
沒錯,就是這麼水靈靈的坐下了。
出乎眾人意料的坐下來。
這到底是什麼情況。
早先就聽說過陳羽雖然是市井之人,可是在朝中擁有大背景。
可是這背景在這麼大,頂了天也就正二品吧。
但是你丫的是當今天子儲君啊。
皇帝之下第一人。
結果就是這樣的身份對比,在麵對陳羽不講規矩時,選擇了避讓。
看不懂。
不理解。
疑惑是一回事,更多的則是默默的在心中,將陳羽的不可招惹的等級,又接連提升了數個檔次。
至於為什麼沒有一下子提到頂點,那是因為經過短暫的震驚,眾人的腦子又重新開始了運轉。
太子朱高熾沒有降罪於陳羽,還有一種可能:太子仁厚。
不忍心對於永樂一朝的新科狀元降罪。
“老大,你咋就坐下了,爹娘不是經常誇你,在詩文一道上造詣頗高,你咋就不敢跟陳兄弟比劃比劃?”
朱高煦在朱高熾身旁,幸災樂禍的小聲說道。
陳羽見到朱哥坐下後,對著朱高熾拱了拱手,說道:
“太子殿下,在下獻醜來個提詩頭彩,待會還望您點評。”
朱高熾點了點頭,滿臉堆笑的說道:
“好說,好說。你是我大明永樂朝開科取士的首屆狀元郎,在詩文一道上必然有著不俗的造詣,今日隻管開口作詩便是,無需拘謹。”
朱棣笑了笑,打算緩和一下大殿上剛剛尷尬的氣氛,
“陳主事,太子在私下裡提及你時,對你的才學見識頗為欣賞。你不必有顧慮,放手作詩就好。”
陳羽想了想,朗聲道:
“天意從人放暖晴,鼇山燈燦夜風輕。”
“笙歌遠隔窮厓淑,春色偏從閒處生。”
“好,好一個天意從人。”
朱高熾聽後直接拍手叫好。
畢竟這首詩他好像也隻能這樣點評。
上天似乎順應人意,在元宵這天放晴,天氣溫暖,夜風輕柔。
天意從人四字,暗合傳統天人感應的觀念。古人認為,聖人出則天下治,天現祥瑞,此處天意順應人心降下暖晴,實則是對當時社會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隱晦讚頌。連上天都為人間佳節助興,側麵烘托出明代元宵的盛世底色。
總的來說,就是在大明永樂的盛世麵前,任何事情都得讓路。
鼇山燈則是元宵佳節的一大特色,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象征著穩固、吉祥和長壽。
後突然意境一轉,從帝城核心轉向偏遠之地。
帝城的笙歌,代表京師在元宵佳節中的狂歡、歌舞不絕;窮厓則指偏遠的山崖、肅殺的邊疆,是遠離帝城繁華的僻靜之地。遠隔二字,清晰劃分出熱鬨與幽靜的空間界限,帝城的笙歌再響亮,也傳不到邊疆之上,直白地展現出城鄉、中心與邊疆的差異。
既不貶低邊疆的幽靜,也不沉溺帝城的喧鬨,提醒當權者應當保持清醒的姿態。
前部分歌頌盛世,後部分歌頌邊疆的現狀,麵對這樣的情況,朱高熾認為他好像也隻能往好的說。
等到太子朱高熾說完了意見之後,大殿下的眾官員一眾拍手叫好。
沒辦法,他們也想要在陳羽做出的詩中挑刺。
但人家太子朱高熾都已經發言了,挑刺的話不僅可是讓陳羽難堪,也間接打了朱高熾的臉。
說到底還是不敢。
朱棣聽到眾人給陳羽的詩文鼓掌,笑了笑,對著朱高煦說道:
“不錯,陳狀元已經做出了一首詩,那麼接下來該你漢王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朱高煦:“???”
什麼情況,我是武將啊!
爹,你就這麼喜歡折騰兒子嗎。
我不就是在給你傳遞消息中,擠眉弄眼,外加大拇哥嗎?
陳羽聽著也是有些懵,跟朱老二認識這麼久了,也沒有聽說過他會作詩啊。
難不成這漢王就跟張飛畫美人圖一樣,深藏不露。
那自己可是很期待啊。
朱高煦想了想,對著陳羽說道:
“陳狀元,我聽著你做的詩像是隻有一半,不知道還有沒有下文?”
讓朱高煦作詩,肯定做不出。
隻不過在這種場合中,他要是說不行,那可太丟麵了。
乾脆讓陳兄弟解救我於水火之中,事後請你喝酒。
陳羽看著朱高煦對他投來求助的眼神,點了點頭說道:
“漢王殿下才思敏捷,我這首詩確實隻做到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