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菜,下鍋後需要的火候天差地彆;若是想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對火候的把控更是得精準到分毫。”
他頓了頓,又進一步解釋:
“所以啊,學做飯得先從生火開始,先練會怎麼把火點起來,再琢磨怎麼調節火的大小,等把這些練熟了,才能在炒菜的過程中,靈活掌控火候,做出好菜。”
話音落下時,他瞥見朱瞻基正皺著眉,顯然在認真琢磨這番話。
陳羽沉吟片刻,終於將話題引向深處:
“小朱,其實這生火做飯的道理,和做一國之君,也有相通之處。”
見朱瞻基眼中閃過一絲詫異,他繼續說道:
“你不妨把這江山社稷看作一盤待烹的大菜。想要把這盤菜做好、做香,首先就得學會控製‘火候’。而這整個朝堂,就好比灶台上那團熊熊燃燒的火。”
“隻有把朝堂這團‘火’的火候控製好了,讓文武百官各司其職、朝政井然有序,這盤‘江山菜’才能真正做到色香味俱全,讓天下百姓都滿意啊!”
朱瞻基聽後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老師講解的道理通俗易懂,想要做出好的飯菜,首先就是要學會控製火候。
生火做飯如此,治國的道理同樣如此。
朱瞻基雙眸發亮,仿佛似有明悟。
在朱瞻基還陷在思索裡時,陳羽已引著他跨進了廚房。
青磚鋪地的灶間裡,兩具黑鐵鑲邊的灶台格外顯眼,陳羽拍了拍旁邊半人高的木桌,開口道:
“小朱,彆愣著了,今日實踐課先學控火。”
朱瞻基立刻收了心神,拱手應道:
“弟子聽從老師吩咐。”
見他迅速進入狀態,陳羽眼底掠過一絲讚許,指著那具打磨得光滑發亮的木具:
“這物件叫風箱,可不是尋常東西。你瞧它箱體,用的是十年老榆木,木料緊實得能防蛀,接縫處還裹了浸過桐油的麻布,密不透風;
拉杆上纏著軟牛皮,握著手不硌,拉起來也省勁。”
他邊說邊示範,雙手握住風箱拉杆輕輕一拉,箱體發出“呼嗒”一聲沉穩的響,緊接著灶心那截鐵管就透出一股勻實的風。
“它比尋常灶台強多了,哪怕你在宮裡見的灶台,也得靠小太監輪著扇蒲扇,風忽大忽小,火也跟著晃,燒飯總慢半拍。”
“但這風箱不一樣,它底下的鐵管直接通著灶心,隻要穩住拉杆節奏,風就又足又勻地往灶裡灌,柴火能燒得透,還不浪費。”
說著,陳羽又指向灶台上方:
“那是煙囪,柴火燃出的煙順著它排出去,灶間才不會嗆人;這個鐵家夥是火叉,柴火擺偏了就用它撥正;灶門是鑄鐵的,關上能把熱量鎖在灶裡,火自然更烈。你再看風箱底下,”
他彎腰掀開風箱底部的活板,
“這口是進風口,也是清灰口。灶心的柴灰積多了,從這兒一掏就乾淨,不用拆灶台。”
演示起生火時,陳羽動作利落:
“先用乾燥的樹葉、甘草,拿火石點著塞進灶心,再從小柴往粗柴加,彆急著一次放太多。”
見朱瞻基往灶裡添柴時位置偏了,他提醒道:
“你放的位置不對,用火叉把柴火撥到灶心正中,讓風能裹住每根柴。”
等灶火稍弱,陳羽又道:
“火小了吧?拉風箱,慢拉慢推,彆太急。”
看著火苗重新躥高,他再把鑄鐵灶門往灶口一擋:
“想讓火更烈,就關灶門。現在再看,火是不是又旺又穩,比剛才烈多了?”
一套流程下來,陳羽才問:
“小朱,為師這麼說,你能從中領悟出什麼道理嗎?”
朱瞻基盯著灶裡跳動的火苗,又摸了摸風箱緊實的木壁,一時抓不住頭緒,點了點頭,隨即又慚愧地搖了搖頭:
“弟子愚鈍,不是很明悟。”
陳羽見他這般模樣,也不著急,又耐著性子把控火的要點、風箱的妙處再講了一遍。
可朱瞻基聽完,依舊皺著眉,拱手道:
“弟子還是沒能參透,讓老師失望了。”
陳羽望著朱瞻基茫然的模樣,故意抬手揉了揉眉心,佯裝歎息:
“哎,你這資質啊……罷了,仔細聽著,再跟不上,為師可就要罰你多拉風箱半個時辰了。”
他俯身指了指灶心依舊跳動的火苗,語氣沉了幾分:
“你且把這灶裡的火,當成一個剛起步的國家;生火的人,便是掌國的君主。古往今來,哪朝哪代不是從‘樹葉甘草’般的星星之火起勢?”
“先穩住根基,再一把把添‘柴,這柴,是賢臣,是良策,是讓國家慢慢強盛的根基。”
說著,他拿起一旁沒燒透的濕柴,往灶邊一放,濕柴立刻冒出幾縷青煙,嗆得人皺眉:
“可你若連星星之火都沒穩住,就急著添粗柴、濕柴?粗柴燒不透,濕柴更是能壓滅火苗,這不就像治國時用了庸臣、佞臣?汙穢之臣進了朝堂,國家這‘火’,還能旺得起來嗎?”
他又指了指灶台上的火叉、風箱與灶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至於這些家夥什,不過是君主的手段罷了。火叉撥正柴火,是辨明是非、扶正朝綱;風箱送風,是借力而為、引賢納士;灶門控火,是收放有度、權衡利弊。”
最後,陳羽直起身,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語氣裡少了幾分調侃,多了幾分認真:
“小朱,為師說你資質差,不是指你笨,是你沒往深了想。”
“這世間大道從不在金鑾殿的奏折裡領悟,反倒大多藏在日常生火做飯、柴米油鹽的小事裡。大道至簡,大道至簡啊……”
“小朱,現在懂了嗎?”
話落,朱瞻基隻覺得腦中嗡的一聲,先前混沌的思緒瞬間清明。
他望著灶心明明滅滅的火,又想起老師久居市井、卻胸有丘壑的模樣,激動得雙手微微發顫,忙拱手躬身:
“老師!弟子全都明白了!”
“從今往後,定好好跟著老師學生火做飯,更學這生火裡的道理!”
這一刻,他才算真正懂了。
為何老師身懷大才,卻甘願守著一方小廚房。
原來越是平凡的煙火氣裡,藏著的越是治國安邦的真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