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僅有十萬兵力,懸殊巨大。
項羽的謀士範增認為劉邦野心勃勃,日後必成大患,勸項羽儘早除掉他。
項羽遂在鴻門設宴,邀請劉邦赴會,意圖在宴會上將其殺害。
得知消息後,張良心急如焚。
項伯念及與張良的舊情,連夜騎馬到劉邦軍營,勸張良逃走。
張良卻堅定地說:“我是為了輔佐沛公才留在這裡,如今沛公有難,我怎能獨自逃生?”
他趕忙將此事告知劉邦,並冷靜分析局勢,建議劉邦向項伯示弱,表明自己並無稱王野心,還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
項伯答應在項羽麵前為劉邦美言,並讓劉邦次日一早親自向項羽謝罪。
鴻門宴上,氣氛緊張得如暴風雨前的壓抑。
劉邦帶著一百多人,謙卑地向項羽賠罪。
項羽設宴款待,範增多次示意項羽動手,項羽卻猶豫不決。
範增無奈,召來項莊,讓他以舞劍助興為名,伺機刺殺劉邦。
項莊拔劍起舞,寒光閃爍,步步緊逼劉邦。
項伯見狀,也拔劍與項莊對舞,用身體護住劉邦,使項莊無從下手。
張良見情況危急,急忙出帳找來樊噲。
樊噲手持盾牌,強行闖入營帳,怒目圓睜,直視項羽,大聲說道:“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麻,天下皆叛。懷王曾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如今沛公先破秦入鹹陽,秋毫無犯,封閉宮室,還軍霸上,等待大王到來。如此勞苦功高,不僅未得封侯之賞,大王反而聽信小人讒言,欲殺有功之人,這與亡秦有何區彆?”
樊噲一番義正言辭的話,令項羽無言以對,隻能賜酒賜肉。
劉邦趁機借口上廁所,帶著樊噲逃離了宴會。
張良留下來,向項羽解釋劉邦不勝酒力先行離開,並獻上禮物,巧妙化解了這場危機。
鴻門宴後,劉邦雖暫時保住性命,但被項羽封為漢王,發配到偏遠的巴蜀和漢中地區。
劉邦心中憤懣,卻又無力反抗。
張良深知此時必須隱忍,他建議劉邦燒毀棧道,向項羽表明無意東歸,以麻痹項羽。
劉邦依計而行,張良則在臨彆時叮囑劉邦,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回到封地後,劉邦任用韓信為大將,韓信施展卓越軍事才能,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迅速平定三秦,為劉邦東出爭霸打下堅實基礎。
而張良在這期間,也並未閒著,他四處奔走,為劉邦聯絡各方勢力,壯大其力量。
不久後,項羽殺了韓王成,張良徹底斷絕了對項羽的幻想,轉而全心輔佐劉邦。
劉邦在彭城之戰中被項羽打得大敗,狼狽逃竄至下邑。
心灰意冷之際,劉邦問群臣:“我願舍棄函穀關以東的土地,誰能與我共圖大業?”
張良冷靜地獻上“下邑之謀”:“九江王英布是項羽的猛將,但與項羽有隙,可派隋何前去遊說,策反他;彭越在梁地活動,可拉攏他騷擾楚軍糧道;再讓韓信獨當一麵,北上平定燕、趙、齊等地,形成對項羽的包圍之勢。”
劉邦依計行事,隋何成功說服英布歸漢,彭越在梁地頻繁出擊,韓信則一路勢如破竹,攻城略地。
項羽陷入多線作戰的困境,兵力分散,疲於奔命。
此後,劉邦與項羽在廣武對峙,局勢膠著。
項羽急於決戰,劉邦卻堅守不出。
項羽無奈,將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綁到陣前,威脅劉邦若不投降,就烹殺太公。
劉邦不為所動,甚至說:“我們曾結拜為兄弟,我父即你父,你若要烹殺父親,彆忘了分我一杯羹。”
項羽大怒,欲殺劉太公,項伯急忙勸阻:“天下事未可知,且爭奪天下者不顧家,殺了他也無用,隻會徒增仇恨。”
項羽這才作罷。
張良在這場危機中,雖未直接出麵,但他此前與項伯的交情,關鍵時刻卻發揮了重要作用,救下了劉太公性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隨著局勢的發展,楚漢雙方逐漸進入戰略決戰階段。
公元前202年,劉邦聯合韓信、彭越、英布等各路諸侯,將項羽圍困在垓下。
張良深知項羽勇猛,不可強攻,於是策劃了“四麵楚歌”之計。
漢軍在夜晚唱起楚地歌謠,楚軍聽聞,以為楚地已儘被漢軍占領,軍心大亂,士氣低落。
項羽見大勢已去,率領八百餘精銳騎兵突圍。
最後逃至烏江畔,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拒絕渡江,自刎而死。
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以劉邦的勝利告終,西漢王朝就此建立。
劉邦稱帝後,論功行賞,欲封張良齊地三萬戶。
張良卻婉拒道:“臣起初在留縣與陛下相遇,此後蒙陛下信任,得以施展抱負,能封留侯,我已心滿意足,不敢接受三萬戶的厚賞。”
於是劉邦封張良為留侯,食邑萬戶。
張良深知“飛鳥儘,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漢朝建立後,他以體弱多病為由,逐漸淡出朝堂,閉門不出,避免卷入政治紛爭。
然而,張良的傳奇並未就此結束。
劉邦晚年,寵愛戚夫人,欲廢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
呂後驚慌失措,找到張良求助。
張良雖已退隱,但念及呂後對自己的恩情,以及國家的穩定,還是為呂後出了一計。
他建議呂後請出“商山四皓”,這四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一直拒絕劉邦的征召。
若能讓他們輔佐太子,劉邦定會改變主意。
呂後依計而行,成功請出“商山四皓”。一次宴會上,劉邦看到太子身後站著四位白發蒼蒼的老者,詢問之下,得知是“商山四皓”,大為震驚,意識到太子羽翼已豐,民心所向,便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
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86年),張良病逝,諡號文成侯。
他的一生,從意氣風發的韓國公子,到矢誌複仇的刺客,再到輔佐帝王成就霸業的謀臣,最後功成身退,成為道家的追隨者。
他的智謀、忠誠與遠見,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成為後世敬仰的傳奇人物,“謀聖”之名,千古流傳。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