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的襄陽郡,暑氣蒸騰,蟬鳴聒噪。
在中盧縣廖氏宅邸的演武場,十三歲的廖淳紮著馬步,手持木劍,額頭上豆大的汗珠順著棱角分明的下頜滑落。
父親廖衡站在廊下,看著兒子專注的身影,眼神中滿是欣慰與期許。
廖家世代為官,雖非名門望族,卻也飽讀詩書,精通武藝。
廖淳自幼聰慧好學,不僅熟讀《孫子兵法》《吳子》等兵書,還癡迷於聽長輩講述春秋戰國時期名將的傳奇故事,心中早早種下了建功立業的種子。
成年後的廖淳,麵容剛毅,劍眉星目,舉手投足間儘顯英氣。
彼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荊州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局勢動蕩不安。
廖淳深知,若想在這亂世中有所作為,必須擇一明主。
聽聞劉備仁德之名遠播,且在荊州廣納賢才,廖淳毅然投身於蜀漢陣營,被任命為前將軍關羽的主簿。
主簿一職看似隻是處理文書、參讚軍務,實則責任重大,既要對軍事部署了如指掌,又需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過人的智謀。
在關羽帳下,廖淳憑借出色的才能,將大小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每當關羽召開軍事會議,他總能提出獨到見解,深得關羽賞識。
建安二十四年,秋意漸濃,關羽發動襄樊之戰。
廖淳隨軍出征,站在襄陽城頭,望著城外洶湧的漢水,心中豪情萬丈。
此役,關羽水淹七軍,生擒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
廖淳在後方協助關羽指揮調度,看著捷報頻傳,他滿心歡喜,以為複興漢室指日可待。
然而,東吳呂蒙卻趁荊州空虛,白衣渡江,偷襲得手。
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
廖淳隨關羽突圍,在漆黑的夜色中,他們遭遇東吳伏兵,箭矢如雨點般襲來。
廖淳揮舞長劍,奮力拚殺,保護著關羽突圍。
但敵軍人數眾多,蜀軍死傷慘重,最終關羽父子被東吳擒殺,廖淳也不幸被俘。
被押解至東吳的廖淳,心中滿是悲憤與不甘。
他望著東吳的宮殿,暗暗發誓:“此生定要重回蜀漢,為關將軍報仇,為漢室儘忠!”
在東吳的日子裡,廖淳表麵上順從,暗中卻時刻尋找著脫身的機會。
他深知,自己的母親還在蜀漢,若不能回去儘孝,將抱憾終身。
經過深思熟慮,廖淳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詐死。
他故意裝病,在病情“加重”後,讓親信散布自己即將離世的消息。
東吳將領們信以為真,放鬆了警惕。廖淳趁夜帶著母親,偷偷逃出了東吳軍營。
逃亡之路漫長而艱險。廖淳和母親晝伏夜出,穿行在山林之間,餓了就采摘野果充饑,渴了就飲山澗清泉。
他們躲過了東吳士兵的多次追捕,曆經數月的艱辛跋涉,終於在章武元年與率軍伐吳的劉備在秭歸相遇。
當劉備看到風塵仆仆、形容憔悴的廖淳時,不禁老淚縱橫:“元儉,難為你了!”
廖淳撲通一聲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臣無能,未能保護好荊州,也未能救出關將軍,願以死謝罪!”
劉備趕忙將他扶起:“元儉,你忠義可嘉,朕怎能怪罪於你。宜都太守之位,非你莫屬!”
廖淳感激涕零,決心以死報效劉備。
然而,命運卻再次跟廖淳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陸遜擊敗,大火燒紅了半邊天,蜀軍屍體堆積如山。
廖淳跟隨敗軍退回蜀中,看著曾經意氣風發的主公如今一蹶不振,心中悲痛萬分。
他站在白帝城的城牆上,望著遠處的山巒,暗暗發誓:“隻要我廖淳還活著,就一定要複興漢室!”
劉禪繼位後,諸葛亮開始主持蜀漢軍政事務。
廖淳改名為廖化,被升為丞相參軍,正式踏上了北伐之路。
每次出征前,諸葛亮都會與廖化徹夜長談,探討兵法謀略。
廖化對諸葛亮的智慧和忠誠敬佩不已,發誓要全力輔佐諸葛亮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
延熙元年,廖化奉命攻擊魏國守善羌侯駐守的宕蕈營寨。
魏國雍州刺史郭淮派遣廣魏郡太守王贇、南安郡太守遊奕率軍救援。
敵軍分兵兩路,企圖夾擊廖化。
廖化登高遠望,觀察敵軍的布陣和地形。
他發現遊奕所部駐紮在山穀之中,地勢險要卻難以相互支援;王贇所部則在平坦之地,雖便於行軍,但防守薄弱。
廖化當機立斷,決定先攻擊遊奕。
他趁著夜色,率領精銳部隊,悄悄摸到遊奕營寨附近。
一聲令下,蜀軍如猛虎下山般衝入敵營,敵軍大亂。
廖化手持長劍,左衝右殺,直取敵軍主將。
遊奕見勢不妙,想要逃跑,卻被廖化追上,一劍斬於馬下。
王贇聽聞遊奕戰敗,急忙率軍來援,卻在途中遭遇廖化的埋伏。
亂軍之中,王贇被流箭射中,當場身亡。此役,廖化大獲全勝,聲名遠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後,廖化又多次跟隨薑維北伐。
延熙十年,涼州胡人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率所屬部落投降蜀漢,廖化隨薑維前去迎接安撫。
他們深入敵境,一路上危機四伏。
當走到一處峽穀時,突然遭遇魏軍伏擊。
箭矢如蝗,從峽穀兩側傾瀉而下。
廖化臨危不懼,指揮蜀軍依托地形進行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