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誰也沒有料到,鄧艾竟率領一支奇兵,偷渡陰平,繞過劍閣天險,直插蜀漢腹地。
當鄧艾的軍隊出現在江油時,蜀漢朝廷頓時陷入了一片恐慌。
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鄧艾長驅直入,很快兵臨綿竹。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領蜀軍在綿竹拚死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諸葛瞻父子壯烈殉國。
綿竹失守後,成都門戶大開,鄧艾的軍隊如潮水般湧來。
此時的成都城內,兵力空虛,糧草不足,難以抵禦如狼似虎的魏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麵對危局,蜀漢朝廷內部分裂為兩派:一派主張堅守成都,等待援軍;另一派則力主投降。
光祿大夫譙周力主降魏,他在奏疏中向劉禪分析道:“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
這番承諾,或許給了劉禪最後一絲希望。
但更深層的原因,是蜀漢連年征戰導致國力枯竭,經過多年的北伐與防禦戰爭,國內經濟早已不堪重負,百姓疲憊不堪,軍隊也因長期征戰而士氣低落。
在這種情況下,堅守成都無疑是一場勝算渺茫的豪賭,一旦城破,百姓必將遭受生靈塗炭。
經過一番痛苦的抉擇,劉禪最終做出了投降的決定。
這個決定,不僅終結了蜀漢政權四十二年的統治,也讓劉禪成為了千古爭議的焦點。
有人指責他懦弱無能,不戰而降,辜負了劉備、諸葛亮等先輩的心血;也有人認為他是為了保全百姓,避免無謂的犧牲,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投降後的劉禪被遷至洛陽,封為安樂公。
在洛陽,他度過了人生最後的八年時光。
“樂不思蜀”的典故,更是將他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
一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席間故意演奏蜀地樂曲,旁人皆感傷不已,唯有劉禪嬉笑自若。
司馬昭問他:“頗思蜀否?”劉禪竟回答道:“此間樂,不思蜀。”
這番回答看似荒誕不經,實則暗藏生存智慧。
在司馬昭嚴密的監視下,唯有表現出胸無大誌、安於現狀的愚鈍模樣,方能保全性命。
這種“大智若愚”的生存策略,讓他得以在西晉王朝的陰影下平安度過餘生。
泰始七年271年),劉禪病逝,諡號“思公”。
這一諡號既暗含對故國的追憶,也折射出西晉王朝對這位末代君主的複雜態度。
傳統史觀中,劉禪常被貼上“昏庸無能”“扶不起的阿鬥”的標簽,但當我們撥開曆史的迷霧,深入探究他的一生,會發現事實遠非如此簡單。
劉禪在位四十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這本身就證明他具備一定的政治手腕和生存能力。
在諸葛亮主政期間,劉禪雖未直接參與軍政大事,但他能夠識大體、顧大局,全力支持諸葛亮的決策,為北伐戰爭提供了穩定的後方保障。
這種君臣之間的默契配合,展現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胸懷。
諸葛亮病逝後,劉禪及時調整國策,停止北伐,休養生息,使得蜀漢在經曆多年戰亂後,經濟得以恢複,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他廢除丞相製度,建立起相互製衡的政治格局,有效避免了權臣專權的局麵,維持了蜀漢政權的穩定。
在文化層麵,劉禪也有著自己的貢獻。
他推動《蜀科》的修訂完善,加強法治建設,使得蜀漢國內秩序井然。
同時,他重視教育發展,在成都設立官學,培養了一批本土人才,為蜀漢的文化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民間,劉禪的形象也並非完全負麵。成都武侯祠內,劉禪的塑像雖位居諸葛亮之後,但仍受百姓香火供奉,反映出民眾對這位君主的複雜情感。
百姓們或許理解他的無奈,也認可他在維護蜀漢穩定、保障百姓生活方麵所做出的努力。
從亂世嬰孩到亡國之君,劉禪的一生始終被時代浪潮裹挾。
他的命運軌跡既承載著蜀漢政權的興衰榮辱,也折射出三國時期複雜的政治生態。
他沒有父親劉備的雄才大略,也缺乏諸葛亮的經天緯地之才,但他卻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亂世中努力維持著蜀漢政權的存續。
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位末代君主,會發現其人生經曆遠非“扶不起的阿鬥”所能概括,而是一個在夾縫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謀發展的真實曆史人物。
他的故事,既是個人命運的寫照,也是那個動蕩時代的縮影,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與探究。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