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為了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親率大軍伐吳。
然而,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因輕敵冒進,被東吳名將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遭遇慘敗。
劉備狼狽退回永安,此時的他身心俱疲,病情日益加重。
劉備深知自己時日無多,為了確保蜀漢政權的穩定傳承,他緊急征召李嚴前往永安宮。
李嚴接到命令後,日夜兼程,火速趕往永安。
劉備見到李嚴後,對他委以重任,任命他為尚書令。
尚書令一職,位高權重,負責處理朝廷政務,協助皇帝決策。
劉備希望李嚴能夠憑借自己的才能和經驗,幫助少主劉禪治理國家。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病重,在白帝城托孤,李嚴與諸葛亮一同接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
劉備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領內外軍事,鎮守永安。
永安地處蜀漢東部邊境,是抵禦東吳的重要屏障,劉備將如此重任交給李嚴,可見對他的信任與器重。
劉備期望他能與諸葛亮相互配合,一文一武,穩定蜀漢局勢,複興漢室。
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禪即位,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並加授光祿勳。
一時間,李嚴位高權重,榮耀至極,成為了蜀漢政權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嚴與諸葛亮之間的矛盾卻逐漸顯現。
建興四年公元226年),諸葛亮準備北伐曹魏,以實現劉備興複漢室的遺願。
為了更好地統籌軍事行動,諸葛亮計劃調李嚴率軍鎮守漢中。
漢中是蜀漢的北方門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諸葛亮此舉本是出於對國家大局的考慮。
但李嚴卻想方設法推脫,他不願離開自己經營多年的江州,擔心失去在當地的權勢和利益。
不僅如此,他還提出劃分五個郡設立巴州,由自己擔任巴州刺史的無理要求。
李嚴的這一行為,無疑是在公然挑戰諸葛亮的權威,妄圖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諸葛亮以國家利益為重,拒絕了他的請求,兩人之間的矛盾由此加深。
此前,李嚴還曾勸諸葛亮接受九錫,進爵稱王。
九錫在古代是帝王賜予大臣的最高禮遇,接受九錫往往意味著有篡權奪位的意圖。
李嚴此舉,用心險惡,表麵上是在尊崇諸葛亮,實則是想將諸葛亮置於風口浪尖,引發蜀漢內部的矛盾和紛爭。
諸葛亮對李嚴的這種慫恿之舉十分憤怒,嚴厲駁斥了他的提議,並明確表示自己一心隻為興複漢室,絕無半點私心雜念。
李嚴的同鄉尚書令陳震出使東吳前,私下提醒諸葛亮,說李嚴“腹中有鱗甲”,暗示他心術不正,可能會製造事端。
諸葛亮雖表示要以大局為重,包容李嚴,但兩人之間的嫌隙已然難以消除。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曹魏大司馬曹真兵分三路進攻漢川,漢中局勢危急。
諸葛亮緊急命令李嚴率領兩萬人趕赴漢中增援。
李嚴對被調離江州十分不滿,他在江州經營多年,早已將這裡視為自己的“領地”,不願輕易離開。
為了拒絕前往漢中,他私下傳言司馬懿等人設置官署職位來誘降自己,試圖以此為借口推脫責任。
諸葛亮深知李嚴的心思,為了安撫他,上表將他遷為驃騎將軍,並讓其子李豐接替督主江州防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這種情況下,李嚴才勉強答應北上漢中。
隨後,諸葛亮命他以中都護的身份署理丞相府事務,並將其名字改為李平。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嚴負責督運糧草。
糧草供應是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李嚴肩負著重大的責任。
然而,夏秋之際,天降大雨,道路泥濘不堪,糧草運輸極為艱難。
麵對如此困難,李嚴不僅沒有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反而因畏難情緒作祟,未能儘職儘責。
他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信給諸葛亮,讓其退兵。
諸葛亮北伐,籌備已久,此次出兵本有望取得重大戰果,但由於糧草不濟,無奈之下,隻得依從李嚴的建議,率領大軍撤回。
但李嚴得知軍隊撤退後,卻故作驚訝,質問諸葛亮“軍糧充足,為何退兵”。
他妄圖以此推卸自己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甚至向後主劉禪上表,謊稱軍隊是偽裝撤退,目的是引誘敵軍決戰,試圖將過錯全部推給諸葛亮。
諸葛亮對此早有防備,他將李嚴前後親筆寫的書信、奏疏一一展示出來,李嚴的謊言和錯誤瞬間暴露無遺。
在鐵證麵前,李嚴辭窮理屈,隻得叩頭認罪。
諸葛亮痛心疾首,他深知李嚴的行為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破壞了北伐大計,若不嚴加懲處,難以服眾。
於是,他上表劉禪,曆數李嚴種種罪行,包括自私自利、安身求命、不顧國家大事,北伐時百般推脫不肯支援,還妄圖借職務之便謀取私利等。
最終,李嚴被廢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李嚴聽聞此訊,猶如晴天霹靂,他深知自己再無被起用的可能。
在他心中,隻有諸葛亮能理解並重用自己的才能,儘管兩人之間存在矛盾,但諸葛亮始終以大局為重,對他也多有包容。
如今諸葛亮離世,蜀漢朝堂再無他的容身之處。
李嚴絕望與激憤交織,長期積壓在心中的情緒瞬間爆發,致使他發病而死,一代風雲人物就此落幕。
李嚴之子李豐,在父親被廢後,並沒有因此沉淪。
他憑借自己的努力,在蜀漢的政治舞台上繼續打拚,官至朱提太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儘職儘責,為蜀漢政權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李嚴一生,起於微末,憑借卓越的才能在亂世中嶄露頭角,成為蜀漢的托孤重臣。
他既有軍事上的赫赫戰功,又有治理地方的出色政績,其能力不容小覷。
然而,性格上的缺陷和膨脹的私欲,讓他逐漸迷失自我,做出一係列損害國家利益的事情,最終身敗名裂,以悲劇收場。
他與諸葛亮同為托孤之臣,本應攜手共進,複興漢室,卻因個人的貪念和野心,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令人唏噓不已,也為後世留下了深刻的曆史教訓。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