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麵的平靜下暗潮湧動。
孫尚香時常在書房發現兄長送來的密信,字裡行間皆是對劉備動向的關切;而劉備在出征時,也會特意將重要軍情告知夫人。
在日複一日的相處中,孫尚香逐漸改變了對劉備的看法。
她看到這個男人在燈下批閱公文時的專注,聽到他與諸葛亮談論天下大勢時的胸懷,甚至在他為百姓疾苦歎息時,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觸動。
建安十六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蜀。臨行前夜,他將繳獲的曹操令旗贈予孫尚香:\"此旗見證孟德之敗,望夫人妥善保管。\"
望著夫君遠去的背影,孫尚香登上城樓,望著長江水滾滾東流。
她開始明白,這段婚姻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政治聯姻,而她也陷入了難以抉擇的境地——一邊是生養自己的江東,一邊是漸生情愫的夫君。
建安十七年,孫權以母親病重為由,派人接孫尚香回江東。
當東吳船隊抵達荊州時,孫尚香抱著劉備幼子劉禪登上船頭。
江風獵獵,吹起她的衣袂,望著遠處疾馳而來的輕舟,她認出了船頭站立的趙雲和張飛。
\"夫人請留步!\"趙雲的喝聲穿透江麵。
孫尚香拔出吳鉤,劍鋒映出她決絕的麵容。
就在這劍拔弩張的時刻,懷中的劉禪突然啼哭起來。
這一刻,她想起劉備臨行前的囑托:\"阿鬥若能平安,備雖死無憾。\"
江水在船下翻湧,孫尚香最終放下了手中的劍。
她將劉禪交予趙雲,轉身走進船艙。
歸程的江麵上,她取出珍藏的越王八劍,一柄接一柄投入江中。
當最後一把劍沉入水底時,她知道,這場維係了三年的婚姻,終究是政治棋盤上的一顆棋子。
回到建業後,孫權親率群臣迎接。
望著兄長眼中勝利者的光芒,孫尚香終於明白,自己不過是換取荊州情報的工具。
而此時的荊州,早已成為孫劉聯盟破裂的導火索。
此後的歲月裡,孫尚香深居簡出。
孫權多次提及再嫁之事,皆被她以死相拒。
她在府邸內開辟了一座小園,種滿從荊州帶回的芙蓉花,將劉備贈送的玉玨貼身收藏。
每當長江漲潮,她便登上石頭城,望著荊州方向出神,仿佛還能看見夫君離去時的背影。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失荊州;章武元年,劉備稱帝;洪武二年,猇亭大火。
這些震動天下的消息傳來時,孫尚香隻是默默擦拭著那把從未出鞘的吳鉤。
她不再過問政事,卻會在夜深人靜時,對著燭火研讀《孫子兵法》,仿佛又回到了在建業聽兄長議事的年少時光。
黃武元年,孫權稱帝,大赦天下,卻獨獨不見對孫郡主的冊封詔書。
民間傳言,她在得知劉備病逝白帝城後,投江殉情;也有人說,她終老於吳侯府,臨終前仍握著那枚破碎的玉玨。
而在江東百姓的傳說中,每逢月圓之夜,長江之上總會傳來女子的歎息聲,伴著若有若無的劍鳴。
千年時光流轉,東吳的宮闕早已化為塵土,赤壁的戰火也已熄滅。
但孫尚香的故事,卻在曆史的長河中愈發清晰。
她是權謀棋局裡的巾幗英雄,是情義兩難全的亂世紅顏,更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一抹亮色。
她的傳奇,正如長江之水,在歲月的衝刷下,愈發閃耀著動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