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舞士氣,他與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親自搬運土石。
第七日深夜,地道終於挖通,孫堅率三百死士悄無聲息地潛入城中。
當黃巾軍還在睡夢中時,城內突然火光衝天,孫堅手刃敵將趙弘,其英勇事跡被朱儁寫入捷報:\"孫堅之勇,可比古之樊噲;其謀,不輸韓信暗度陳倉。\"
朝廷因此擢升他為彆部司馬。
然而,戰功赫赫的孫堅卻因未向十常侍行賄,隻被調任偏遠的下邳丞。
他並未氣餒,反而在當地編練新軍。
他將江東子弟的勇猛與中原兵法相融合,創造出獨特的\"江東戰陣\":前排持盾牌結陣,中間長矛手突刺,後方弓弩手掩護,騎兵伺機包抄。
這支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成為日後爭霸天下的根基。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十八路諸侯組成討董聯盟。
孫堅的部隊是其中最精銳的力量之一,他自帶糧草軍械,不依賴盟主袁紹。
在魯陽之戰中,麵對董卓部將胡軫的萬餘鐵騎,孫堅正在帳中與部下飲酒。
探馬來報敵軍逼近,他卻談笑自若:\"再斟酒來!\"
直到敵軍殺至營門前,他才從容指揮部隊列陣,以強弩齊射打亂騎兵陣型,隨後發起反衝鋒。
混戰中,他的斷劍劈開敵軍副將頭盔,斬殺敵將華雄,此役令聯軍士氣大振。
真正改變孫堅命運的,是洛陽之戰。他率部率先攻入已成廢墟的洛陽城,在一口枯井中意外發現傳國玉璽。
這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玉璽,既是無上榮耀,也成為致命的詛咒。
袁紹聽聞消息後,以盟主身份威逼孫堅交出玉璽。
孫堅將玉璽貼身藏好,當眾怒喝:\"此乃漢室神器,非逆臣可染指!我頭可斷,璽不可交!\"
為避袁紹鋒芒,孫堅決定回師江東。
途經荊州時,卻遭劉表部將黃祖伏擊。
在峴山的竹林中,孫堅率三十輕騎追擊敵軍。
黃昏時分,四周突然響起梆子聲,箭矢如雨點般襲來。
孫堅揮舞斷劍格擋,大聲呼喊:\"隨我突圍!\"然而敵軍越聚越多,他的戰馬被絆馬索絆倒,一代豪傑最終被流矢射中,隕落於竹林深處,年僅三十七歲。
臨終前,他將斷劍與玉璽交予長子孫策,氣若遊絲道:\"江東子弟...必能席卷天下...\"
孫堅的死訊傳回江東,富春百姓自發罷市三日。
長子孫策繼承父親遺誌,以玉璽向袁術借兵,踏上了平定江東的征程。
他手持父親的斷劍,七年間橫掃江東六郡:擊敗劉繇,收複曲阿;大破王朗,奪取會稽;智勝嚴白虎,平定吳郡。
每次出征前,孫策都會在父親墓前獻上一杯酒,輕撫斷劍道:\"父親,看孩兒為您報仇雪恨!\"
次子孫權建立東吳後,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將父親的斷劍供奉在東吳太廟,成為孫氏家族的傳家之寶。
每逢出征,孫權必親臨太廟,撫摸斷劍,緬懷父親遺誌。
在江東百姓心中,孫堅不僅是勇猛的將軍,更是守護家園的英雄。
民間傳說,每當長江漲潮,都能聽見孫堅的斷劍在波濤中發出龍吟,那是他在守護這片用生命開拓的土地。
孫堅的一生,是一部熱血沸騰的奮鬥史。
他以一介布衣之身,在亂世中崛起,用膽識與謀略書寫傳奇;他以忠誠與熱血,為江東基業奠定根基。
儘管生命短暫,卻如流星般劃過曆史的天空,留下永恒的光芒。
他的故事,至今仍在江南水鄉的漁歌中傳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來人。
當人們走過南京的孫權紀念館,望著那柄陳列在玻璃櫃中的斷劍,依然能感受到千年前那位江東猛虎的凜凜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