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高順_中國古代名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56章 高順(2 / 2)

他提醒呂布在行事前要深思熟慮,避免因輕率決策而造成失誤。

然而,這番肺腑之言卻未能打動剛愎自用的呂布,呂布雖然表麵上表示感謝,實則並未放在心上,依舊我行我素。

高順的進諫並非一時興起,而是貫穿於他追隨呂布的全過程。

呂布占據徐州後,與袁術結盟,又多次背棄盟約,反複無常的行為讓徐州地區的勢力對其失去信任。

高順多次勸說呂布要堅守信用,穩定盟友關係,集中力量對抗曹操等強敵,卻始終不被采納。

呂布甚至在關鍵時刻做出錯誤決策,如貿然進攻臧霸等地方勢力,導致徐州內部動蕩,消耗了大量兵力。

更令人唏噓的是,呂布雖知高順忠誠勇猛,卻始終對他心存猜忌。

在郝萌叛亂後,呂布對麾下將領的信任度大幅下降,竟毫無理由地剝奪了高順的兵權,將陷陣營交給自己的親戚魏續統領。

魏續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威望,都遠不及高順,這一決策無疑是對陷陣營戰鬥力的嚴重削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然而,呂布隻在作戰時才臨時將部隊交還給高順指揮,這種既依賴其才能又不信任其忠誠的矛盾態度,讓高順的處境極為尷尬。

即便如此,高順也毫無怨言。

每次作戰時,他都毫不猶豫地接過指揮權,全力以赴投入戰鬥,從未因個人恩怨影響軍心。

他深知陷陣營是自己心血的結晶,更是呂布軍中的核心戰力,在國家大義麵前,個人的榮辱得失顯得微不足道。

這種“君負我,我不負君”的忠義,在爾虞我詐的三國亂世中顯得尤為難得,卻也為他後來的悲劇結局埋下了伏筆。

當時的呂布軍中,並非隻有高順看出了呂布的問題,謀士陳宮也曾多次進諫。

陳宮是呂布集團的核心謀士,為呂布奪取兗州、徐州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與高順雖分工不同,卻都以忠誠著稱,兩人也因此成為呂布集團中少有的敢於直言進諫的臣子。

然而,呂布對陳宮的進諫同樣置之不理,甚至在後期對陳宮也產生了猜忌,導致君臣離心離德。

高順在呂布集團中的處境,反映了亂世中忠臣的普遍困境。

他們身懷才能,心懷赤誠,卻往往遇不到明主,最終隻能空懷壯誌。

高順本可以像張遼等人一樣,在呂布敗亡後轉投新主,憑借自己的軍事才能博取更高的功名,但他卻選擇了堅守忠義,這既是他的品格所在,也是他的悲劇之源。

東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在擊敗張繡、呂布等勢力後,將目光投向了占據徐州的呂布。

此時的曹操已基本穩定了兗州局勢,實力日益強盛,而呂布集團則因內部矛盾重重、外交失當而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曹操親率大軍征討呂布,雙方在下邳展開了一場決定命運的決戰。

下邳是徐州的治所,地勢險要,城防堅固,呂布在此經營多年,本有一戰之力。

然而,此時的呂布已是窮途末路,他不僅未能團結內部力量,反而更加猜忌部下,甚至誅殺了多次進諫的謀士陳宮。

高順雖知大勢已去,卻始終堅守城池,與曹操大軍浴血奮戰。

曹操大軍抵達下邳後,並未立即發起強攻,而是采取了圍而不攻的策略。

他派遣使者勸降呂布,希望不戰而屈人之兵,但呂布在陳宮等人的勸說下拒絕投降。

曹操見勸降無效,便下令包圍下邳城,切斷了城中的糧草供應與對外聯係。

隨著時間的推移,下邳城內的糧草日益匱乏,士兵的士氣也逐漸低落,呂布集團的處境越來越艱難。

在圍城期間,高順始終堅守在戰鬥第一線。

他率領陷陣營多次擊退曹操軍隊的進攻,利用下邳城的防禦工事與曹軍周旋。

陷陣營雖然精銳,但在曹操大軍的持續圍攻下也損失慘重,七百銳士逐漸減員,戰鬥力大不如前。

高順深知局勢危急,曾建議呂布組織突圍,尋找外援,但呂布因猜忌心重,擔心突圍時被部下出賣,始終未能下定決心。

同年十二月,下邳城內的局勢徹底失控。

呂布部將侯成、宋憲、魏續等人因不滿呂布的猜忌與暴虐,又看到大勢已去,暗中勾結曹操,準備獻城投降。

侯成等人趁呂布熟睡時將其捆綁,隨後打開城門,迎接曹操大軍入城。

下邳城就此陷落,呂布集團宣告覆滅。

高順與陳宮等人一同被俘,押至曹操麵前。

麵對生死抉擇,這位一生忠勇的將領展現出了最後的氣節。

史載,曹操審問高順時,他“默然不語”。

沒有求饒,沒有辯解,更沒有像呂布那樣搖尾乞憐,隻是以沉默表達自己不願背棄舊主的決心。

曹操素來愛惜人才,他深知高順的軍事才能,也知道陷陣營的威名,如果能將高順收歸麾下,必將增強自己的實力。

因此,曹操或許曾試圖勸降高順,希望他能像張遼一樣歸順自己。

然而,高順的沉默已經表明了他的態度。

他一生追隨呂布,即便呂布對他猜忌、剝奪他的兵權,他也從未改變忠誠之心。

在他看來,忠臣不事二主,既然呂布已敗,自己也無顏苟活於世。

這種忠義觀念在今天看來或許有些迂腐,但在當時卻是士人普遍堅守的道德準則。

曹操見高順毫無歸順之意,深知這位將領的忠誠無法動搖。

如果強行留下高順,不僅難以保證他會真心效力,反而可能給自己留下隱患。

在亂世中,忠誠是可貴的品質,但對於敵對勢力的忠臣,往往隻能痛下殺手。

最終,曹操下令將高順與陳宮一同處死,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臨刑前,高順神色自若,從容赴死。

他沒有對自己的命運表示遺憾,也沒有對曹操表示怨恨,隻是平靜地接受了結局。

他用生命踐行了自己對“忠義”二字的堅守,也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了悲壯的句號。

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呂布在被俘後不斷求饒,希望能投靠曹操,卻因劉備一句“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而被曹操下令縊殺,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高順的死,讓曹操軍中許多將領都感到惋惜。

張遼等人曾與高順共事,深知其才能與品格,或許也曾試圖為他求情,但最終未能改變曹操的決定。

高順的死,不僅是呂布集團覆滅的標誌,更象征著一種亂世中堅守忠義的精神的消逝。

高順的一生,如同一顆流星,短暫卻璀璨。

他沒有關羽“威震華夏”的赫赫戰功,沒有趙雲“渾身是膽”的傳奇經曆,甚至連完整的生平記載都寥寥無幾,但他的名字與“陷陣營”的故事卻在史書中流傳千年。

他的形象或許不夠豐滿,但他的品格與才能卻足以讓他在三國名將中占據一席之地。

後世對高順的評價多集中於兩點:一是其軍事才能,他打造的陷陣營成為三國精銳部隊的代名詞,後世兵家對其“精練齊整、每戰必克”的治軍理念推崇備至。

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精銳部隊往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如秦朝的銳士、漢朝的羽林軍、唐朝的玄甲軍等,陷陣營雖規模較小,卻以其卓越的戰績與獨特的治軍模式,成為其中的典範。

高順注重質量而非數量、注重訓練而非空談的軍事思想,對後世軍事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二是其忠義品格,在呂布這樣反複無常的主公麾下,他始終堅守臣節,即便被猜忌、被剝奪兵權,也從未背叛,最終以死明誌,這種“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忠義”的象征之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忠義一直是備受推崇的美德,高順的事跡雖然不如關羽那樣廣為人知,卻同樣體現了這種美德的核心內涵。

他的忠義不是盲目追隨,而是在看清主公缺陷後的堅守,這種忠義更顯可貴。

唐代史學家虞世南曾評價高順:“順托身失所,迷逺不複,遂陷極刑,可謂不幸。然觀其行也,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亦一時之良將也。”

這段評價既指出了高順遇人不淑的不幸,也肯定了他的品格與才能,可謂客觀公正。

宋代文學家蘇軾也在文章中提及陷陣營,稱其“七百銳士破萬軍,古之未有”,對陷陣營的戰鬥力給予了高度評價。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七彩龍神之覺醒 末世嬌嬌挺孕肚,被大佬們團寵 我在海拔三千米的高原開漁場 極品小村霸 美利堅廚神,從荒野獨居開始 仙逆:我,王家老祖,收徒李慕婉 鬥破:開局綁定小醫仙,十倍反饋 攝政王彆急,太子妃要帶崽嫁你了 追光的霧 影視世界逆襲的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