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冀州魏郡今河北臨漳)的沮氏,是當地有名的儒學世家。
桓帝延熹年間,沮授出生時,家宅外恰好有一株老槐樹開花,香氣飄出數裡,鄉鄰都說這是“奇才降世”的吉兆。
沮授自幼受家學熏陶,三歲識文,五歲誦《詩》,十歲便能與當地宿儒討論經義,到了弱冠之年,已成為冀州聞名的才子,不僅精通經史,還深諳兵法謀略,更兼心懷天下,常對人說:“大丈夫當提三尺劍,安天下黎庶,豈能困於筆墨之間?”
當時的冀州,由州牧韓馥管轄。韓馥本是袁氏故吏,靠著世家背景上位,為人優柔寡斷,卻也想招攬賢才裝點門麵。
得知沮授的名聲後,他親自派人帶著厚禮去請沮授,任命其為治中從事——這是州府裡的要職,掌文書、察舉人才,相當於韓馥的“左膀右臂”。
初入州府時,沮授便展現出過人的才乾。
當時冀州遭遇蝗災,百姓顆粒無收,韓馥束手無策,隻能整日唉聲歎氣。
沮授卻主動請纓,提出三條對策:一是開倉放糧,救濟災民,穩定民心;二是組織農戶捕殺蝗蟲,獎勵捕蝗多者,減少災害損失;三是召集工匠修繕水渠,為來年耕種做準備。
韓馥雖無主見,卻也知道沮授的辦法可行,便全權委托他處理。
沮授帶著州府屬吏,親自下鄉督辦。
他白天跟著農戶一起捕蝗,晚上在油燈下核對糧賬,有時連飯都顧不上吃。
不到三個月,冀州的蝗災便得到控製,災民也都回到家鄉,重新開墾田地。
韓馥見冀州恢複安定,對沮授愈發信任,甚至把兵權也交了一部分給他,讓他統領州府的直屬部隊。
可沮授心裡清楚,韓馥並非能成大事之人。
他曾多次勸說韓馥:“冀州地處中原,兵多糧足,是天下必爭之地。如今董卓亂政,諸侯並起,明公若不早做打算,整軍經武,恐會被他人吞並。”
可韓馥每次都笑著擺手:“我隻求守住冀州,保一方平安,不願卷入紛爭。”
沮授看著韓馥怯懦的樣子,心裡滿是失望,卻也隻能暫時隱忍——他知道,亂世之中,隻有找到真正的“明主”,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渤海太守袁紹率部進駐冀州邊境,派謀士逢紀去勸說韓馥“讓賢”。
韓馥本就畏懼袁紹的威名,又聽逢紀說“袁紹若攻冀州,韓氏必滅”,頓時慌了神,竟真的想把冀州讓給袁紹。
消息傳到沮授耳中,他連夜趕到韓馥府中,跪在地上勸諫:“明公!冀州帶甲十萬,穀支十年,是天下最強的州郡。袁紹不過是渤海一郡太守,兵少糧缺,全靠明公接濟才能存活。如今他恩將仇報,想奪冀州,明公若奮起反抗,必能擊敗他!若將冀州讓給袁紹,明公不僅會失去爵位,還會性命難保啊!”
韓馥卻低著頭,不敢看沮授:“我本是袁氏故吏,才能也不如袁紹。讓他統領冀州,也是為了冀州百姓好。”
沮授還想再勸,韓馥卻揮了揮手,讓侍從把他扶了出去。
走出韓府時,沮授看著滿天繁星,心裡滿是悲涼——他苦心經營的冀州,竟要毀在這樣一個懦弱的人手裡。
不久後,韓馥正式將冀州牧的印綬交給袁紹,自己則帶著家眷遷往陳留。
袁紹入主冀州後,第一件事就是招攬賢才。
他早就聽說沮授的才乾,親自派人去請沮授,見麵時還拱手行禮:“先生是冀州名士,若能助我,我必能成就大業。”
沮授看著袁紹——這位“四世三公”的後裔,雖有野心,卻也懂得禮賢下士。
他沉吟片刻,問道:“明公若得冀州,下一步打算如何?”
袁紹笑道:“我想先平定河北,再南下中原,統一天下。”
沮授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光亮,他起身拱手:“若明公真有此誌,授願效犬馬之勞!”
袁紹大喜,立刻任命沮授為奮武將軍,讓他總領冀州軍事,還允許他參與決策軍政大事。
沮授也不負所望,很快為袁紹製定了一套完整的戰略規劃:
“第一步,先滅公孫瓚,統一河北四州冀州、幽州、青州、並州),建立穩固的根據地;第二步,安撫百姓,發展生產,積蓄實力;第三步,迎漢獻帝至冀州,挾天子以令諸侯;第四步,南下討伐曹操、劉表等諸侯,最終統一天下。”
這套規劃讓袁紹眼前一亮,他拍著沮授的肩膀說:“先生的計策,正合我意!有先生在,我何愁大業不成?”
此後數年,袁紹按照沮授的計策行事,先是擊敗了冀州境內的叛軍,又與公孫瓚展開激戰,而沮授則始終陪伴在他身邊,運籌帷幄,立下了汗馬功勞。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公孫瓚率領三萬精銳進攻冀州,駐軍在界橋今河北威縣)。
袁紹親自率軍迎敵,卻在開戰前犯了一個錯誤——他想讓自己的親信麴義統領前鋒,可麴義雖勇猛,卻不懂兵法,沮授連忙勸諫:“公孫瓚的軍隊以騎兵為主,衝擊力極強,前鋒必須由懂陣法的將領統領。麴義將軍雖勇,卻不善應變,若讓他當先鋒,恐會失利。不如讓張合將軍統領前鋒,張合將軍精通兵法,能應對公孫瓚的騎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袁紹卻不以為然:“麴義跟著我多年,忠心耿耿,我信得過他。”
沮授還想再勸,袁紹卻已經下了命令。
結果開戰當天,麴義果然中了公孫瓚的埋伏,前鋒部隊損失慘重。
袁紹見狀,嚇得想撤軍,沮授卻拉住他:“明公莫慌!公孫瓚雖勝了前鋒,卻也傷亡不小,而且他的軍隊深入我境,糧草不足。我們隻需堅守營寨,再派一支奇兵繞到公孫瓚後方,截斷他的糧道,不出十日,公孫瓚必退!”
袁紹采納了沮授的計策,派張合率領五千騎兵,連夜繞到公孫瓚的後方,燒毀了他的糧草營寨。
公孫瓚得知糧草被燒,果然軍心大亂,袁紹趁機率軍出擊,大敗公孫瓚,斬殺了公孫瓚的大將嚴綱,繳獲了無數軍械。
經此一役,袁紹更加信任沮授,甚至把自己的印信都交給沮授,讓他全權處理軍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漢獻帝從長安逃回洛陽,身邊無兵無糧,處境艱難。
沮授得知後,立刻去找袁紹:“明公!如今漢獻帝在洛陽,處境危急。我們若能派兵去洛陽,把漢獻帝迎到冀州,就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到時候天下諸侯都會聽從我們的號令,統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
這是沮授一生中最重要的計策之一,可袁紹卻猶豫了。
他的謀士郭圖、淳於瓊等人勸道:“漢獻帝就是個傀儡,迎他來冀州,反而會束縛明公的手腳。而且洛陽離冀州甚遠,派兵去迎,會耗費大量糧草,得不償失。”
袁紹本就對漢獻帝沒什麼敬畏之心,聽了郭圖等人的話,便拒絕了沮授的提議。
沮授急得直跺腳:“明公!這是天賜的良機啊!若我們不迎天子,曹操一定會去迎!到時候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我們就會陷入被動!”
袁紹卻擺了擺手:“我已經決定了,先生不必再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