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討伐劉表與孫權,赤壁之戰前,曹操先攻克荊州,劉表之子劉琮投降。
但劉備不願歸附曹操,率領數千士兵與百姓向南逃竄,曹操擔心劉備占據江陵後,與孫權結盟,對自己不利,於是下令曹純率領虎豹騎追擊劉備。
當時劉備率領的隊伍中,有大量百姓,行軍速度緩慢,而曹純率領的虎豹騎,憑借“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的神速,僅用一天一夜便追上了劉備的隊伍。
在長阪坡,曹純率領虎豹騎向劉備的隊伍發起猛攻,劉備的軍隊本就兵力薄弱,且多為步兵,難以抵擋虎豹騎的衝擊,很快便潰不成軍。
此役,曹純不僅俘虜了劉備的兩個女兒,還繳獲了劉備的大量糧草、武器與輜重,同時收降了劉備麾下的不少士兵,極大地削弱了劉備的實力。
若不是張飛在當陽橋“據水斷橋”,嚇退曹操大軍,劉備恐怕難以脫身。
經此一役,虎豹騎“神速破敵”的威名傳遍天下,而曹純也成為曹操麾下最受倚重的將領之一。
曹純之所以能長期統帥虎豹騎這支王牌部隊,除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外,更重要的是他“忠勇持重”的品格,深得曹操的信任與倚重。
在曹魏政權中,宗室將領雖多,但並非人人都能得到曹操的完全信任,而曹純卻始終以曹操的意誌為核心,無論遇到何種情況,都堅定地站在曹操一邊,從未有過絲毫動搖。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率軍西征馬超、韓遂等關中諸侯,曹純再次率領虎豹騎隨軍出征。
當時馬超率領的關中聯軍,以騎兵為主,戰鬥力極強,曾多次擊敗曹操的先頭部隊,甚至一度逼近曹操的大營,形勢十分危急。
許多將領都建議曹操暫時撤軍,避其鋒芒,而曹純則認為,關中聯軍雖勇猛,但內部矛盾重重,各諸侯之間互不信任,隻要抓住時機,便可一舉破敵。
他建議曹操采用“離間計”,離間馬超與韓遂的關係,然後再率領虎豹騎突襲敵軍。
曹操采納了曹純的建議,先是故意與韓遂單獨會麵,製造二人勾結的假象,引起馬超的猜忌;隨後,在馬超與韓遂互相猜忌、聯軍軍心渙散之際,曹純率領虎豹騎突然發起猛攻,一舉擊潰關中聯軍,斬殺敵軍數萬人,俘虜了大量將領與士兵,徹底平定了關中地區。
在戰場上,曹純是勇猛善戰的將領;在朝堂上,曹純則是持重謹慎的大臣。
他從不因自己是宗室將領、戰功卓著而驕橫跋扈,反而始終保持謙遜低調的態度,對待其他將領,無論出身貴賤,都一視同仁;對待曹操的命令,無論是否符合自己的想法,都會嚴格執行。
此外,曹純還十分注重維護宗族的團結,他與兄長曹仁雖同為曹操麾下將領,卻從不爭功奪利,反而時常互相扶持、互相配合,兄弟二人齊心協力,為曹魏政權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曹操對曹純的信任,還體現在對虎豹騎的歸屬上。
虎豹騎作為曹魏最精銳的部隊,直接關係到曹操的安危與曹魏的興衰,因此曹操對虎豹騎的統帥人選極為挑剔。
曹純去世後,曹操曾想重新選拔虎豹騎的統帥,但挑選了許久,都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
最後,曹操無奈之下,隻好親自兼任虎豹騎的統帥,並感慨道:“純之比,何可複得!”
意思是說,像曹純這樣的人才,再也難以找到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從這句話中,足以看出曹操對曹純的認可與惋惜。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純在跟隨曹操平定荊州南部後,不幸病逝,年僅三十四歲。
這位為曹魏政權立下汗馬功勞的宗室將領,最終沒能親眼看到曹操統一北方、建立曹魏王朝的那一天,其英年早逝,不僅讓曹操悲痛不已,也讓曹魏上下為之惋惜。
曹純去世後,曹操親自為其吊唁,並追封他為“威侯”,讓其兒子曹演繼承爵位。
曹演長大後,也繼承了父親的忠勇品格,先後擔任曹魏的領軍將軍、太子太傅等職,繼續為曹魏政權效力,延續了曹氏家族的榮光。
縱觀曹純的一生,雖僅有短暫的三十四年,卻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出身宗室,卻不依賴家族背景,憑借自身的才學與努力,在亂世中嶄露頭角;
他締造的虎豹騎,成為曹魏的王牌部隊,在北征烏桓、追擊劉備、西征關中的戰役中,屢立奇功,為曹操平定北方、角逐天下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忠勇持重、謙遜低調的品格,不僅深得曹操的信任與倚重,也贏得了同僚與士兵的尊敬。
在三國曆史的長河中,曹純或許沒有夏侯惇、張遼等人那樣家喻戶曉,但他的功績與品格,卻不該被曆史遺忘。
他以一支虎豹騎,詮釋了“精銳之師,所向披靡”的真諦;以一生的忠勇,踐行了對曹魏政權的忠誠。
如今,當我們回顧三國曆史,談論起曹魏的名將與勁旅時,都應當記得,那位英年早逝的“虎豹騎統帥”——曹純,他用自己的一生,在亂世中書寫了一段忠勇傳奇,也在中華曆史的畫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曹純的故事,不僅是一段個人的奮鬥史,更是曹魏政權創業曆程的縮影。
他讓我們看到,在那個動蕩不安的亂世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忠勇為信仰,以戰功為追求,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不惜奉獻自己的青春與生命。
他們的精神,如同夜空中的星辰,即便曆經千年歲月的洗禮,依然閃耀著璀璨的光芒,激勵著後人不忘初心、奮勇前行。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