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在“八王之亂”爆發前,他多次憑借自己的膽識與謀略,化解朝堂危機,為西晉的短暫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西晉開國初期,晉武帝司馬炎雖有統一之功,卻在後期逐漸沉迷於享樂,朝堂之上,權貴集團相互傾軋,外戚與宗室勢力矛盾日益尖銳。
其中,外戚楊駿晉武帝皇後楊芷的父親)憑借皇後的勢力,獨攬大權,結黨營私,甚至企圖在晉武帝去世後篡奪皇位,朝堂上下人心惶惶。
張華深知楊駿專權的危害,多次向晉武帝進諫,建議削弱楊駿的權力,加強宗室與百官的製衡,卻因晉武帝晚年昏聵,未能被采納。
晉武帝去世後,晉惠帝即位晉惠帝天生愚鈍,被時人稱為“白癡皇帝”),楊駿果然獨攬朝政,飛揚跋扈,甚至下令封鎖宮門,禁止宗室與大臣入宮。
此時,張華雖身處險境,卻臨危不亂,他暗中聯絡宗室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以及朝中反對楊駿的大臣,製定了誅殺楊駿的計劃。
在張華的周密策劃下,司馬瑋率軍入宮,迅速平定了楊駿之亂,誅殺了楊駿及其黨羽,避免了西晉王朝在開國初期便陷入外戚篡權的危機。
楊駿之亂平定後,西晉朝堂並未就此安定,宗室諸王之間的權力鬥爭愈發激烈,“八王之亂”的序幕已然拉開。
此時,張華被晉惠帝任命為司空,兼任中書監負責起草詔令、參與朝政決策的重要官職),成為朝堂的核心大臣。
他深知,此時的西晉王朝,經不起宗室諸王的戰亂,唯有“穩定”才是重中之重。
因此,他一方麵竭力輔佐晉惠帝,整頓朝綱,安撫百姓,恢複社會秩序;另一方麵,他巧妙地周旋於宗室諸王之間,利用諸王之間的矛盾,製衡各方勢力,多次化解了諸王起兵叛亂的危機。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平定楚王司馬瑋之亂。
楊駿之亂後,司馬瑋因功自恃,驕橫跋扈,企圖效仿楊駿獨攬大權,甚至暗中策劃起兵誅殺汝南王司馬亮與太保衛瓘。
張華得知後,立即向晉惠帝進諫,建議以“矯詔起兵”的罪名誅殺司馬瑋,以絕後患。
晉惠帝猶豫不決,張華則以“社稷安危為重”,力勸晉惠帝下旨,並親自起草詔令,派人宣讀於司馬瑋軍中。
司馬瑋的部下得知是“矯詔起兵”後,紛紛倒戈,司馬瑋最終被擒殺,一場即將爆發的戰亂,再次被張華平息。
在“八王之亂”爆發前的數年裡,張華憑借自己的智慧與膽識,一次次力挽狂瀾,讓西晉王朝在動蕩的邊緣得以維持短暫的穩定。
當時的百姓與大臣,都對張華充滿了敬佩,甚至有人說:
“若無張司空,西晉早已大亂矣。”
然而,張華的努力,終究未能抵擋西晉王朝走向衰落的大勢——隨著宗室諸王勢力的不斷膨脹,以及晉惠帝的愚鈍無能,“八王之亂”最終還是爆發了,而張華,也最終成為這場亂世中的犧牲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公元300年,“八王之亂”進入白熱化階段,趙王司馬倫晉武帝的叔父)趁張華外出巡查之際,暗中聯絡外戚賈謐晉惠帝皇後賈南風的侄子,當時專權的重要人物)與宗室諸王,以“誅殺賈後、清君側”為名,起兵反叛,率軍攻入皇宮。
此時的張華,雖已年過六旬,卻依然堅守在朝堂之上。
當司馬倫的軍隊包圍皇宮時,有人勸張華趕緊逃跑,以保全性命,但張華卻斷然拒絕:“我身為司空,位列三公,受先帝之托,輔佐陛下,如今社稷有難,我豈能棄之而去?若能以我一人之命,換社稷安寧,我死而無憾!”
隨後,張華親自率軍守衛宮門,與司馬倫的叛軍展開激戰。
無奈司馬倫早有預謀,叛軍人數眾多,張華的軍隊最終寡不敵眾,宮門被攻破,張華被俘。
司馬倫深知張華的威望與才能,起初並不想殺他,而是派人勸降張華,許諾隻要張華願意輔佐自己,便可以繼續擔任司空之職,甚至可以封王。
但張華卻義正言辭地拒絕了:“我乃西晉之臣,隻知輔佐晉室,豈能屈從於叛賊?你等起兵反叛,禍亂社稷,終將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司馬倫見張華拒不投降,又擔心張華的威望會影響自己的叛亂計劃,便下令將張華及其家人全部處死。
公元300年正月,張華被押赴刑場。
臨刑前,他麵對皇宮的方向,跪拜叩首,感慨道:“先帝知我,托我以社稷之重,如今我未能保全社稷,唯有以死謝罪!願陛下日後能明辨是非,願西晉能早日安定,百姓能安居樂業!”
說完,他從容就義,時年69歲。
張華的家人,包括他的兒子張禕、張韙,以及孫子輩,也全部被殺害,一門忠烈,令人扼腕。
張華死後,西晉朝堂徹底陷入混亂,“八王之亂”愈演愈烈,最終導致西晉王朝的滅亡。
而張華的忠烈之舉,卻贏得了後世的廣泛讚譽。
東晉時期,晉元帝司馬睿為張華平反昭雪,追贈他為“侍中、司空、壯武公”,並派人重新安葬張華及其家人,恢複了張華的名譽。
唐代史學家房玄齡在編撰《晉書》時,更是對張華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他“以才學事武帝,以忠烈殉惠帝,可謂西晉之棟梁,亂世之君子也”。
張華的一生,是西晉時代的縮影——他見證了西晉的統一與繁榮,也經曆了西晉的浮華與動蕩;
他以才學引領文壇,以膽識安定社稷,以忠烈殉葬家國,雖最終未能挽救西晉的衰落,卻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士大夫”的擔當與風骨。
如今,千年已逝,西晉的繁華早已煙消雲散,“八王之亂”的硝煙也早已散儘,但張華的《博物誌》依然流傳於世,他的忠烈事跡依然被後人傳頌。
他就像一顆在亂世中閃耀的星辰,即便曆經千年風雨,依然散發著璀璨的光芒,照亮著中國古代文化與精神的長河。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