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會,他突然手指畫在炮口前方大約1厘米外的一個圓說道:
“誒,你畫的這個圓,是不是代表炮彈啊?”
李國助略微俯身,看了眼圖紙,點頭道:
“嗯,是的。”
翁翊皇點了點頭,又看了片刻,突然說道:
“誒,這個圓裡還有個符號,是什麼意思啊?”
李國助又略微俯身,看了眼圖紙,說道:
“哦,這個是阿拉伯數字的三,代表這枚炮彈的重量為3磅,”
“也就是說,這是一門3磅炮。”
“這個彈丸重量,是確保火炮威力的一個下限,”
“炮彈再輕一些的話,炮的威力就要大打折扣了。”
“那樣的話,還不如省下鑄炮的鐵料,多造幾杆斑鳩銃呢。”
“我預估這種炮的重量大概會在兩百到兩百四十斤之間。”
“具體的重量,取決於我們能在不會炸膛的前提下,把炮管壁鑄造的多薄。”
“這個重量,再用上輪式炮架,一兩匹馬就能拉著炮在戰場上快速機動。”
“這種炮隻需兩個人就能操作,可以發射實心彈、開花彈、霰彈。”
“霰彈是裝滿數十顆鉛彈的圓柱形生鐵殼炮彈,”
“射出炮膛後,白鐵彈殼會在較短距離內崩解,彈丸散開成雨點狀轟擊目標。”
“用這種炮發射的霰彈在百步左右的殺傷力堪與幾十名斑鳩銃手的齊射相媲美。”
“在戰陣中,把幾十門這種炮像在戰艦上那樣排成一行,全都發射霰彈,”
“用來對付騎兵衝鋒應該是非常有效的。”
原來李國助想要在這次鑄炮工藝試驗中鑄造的炮,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3磅團屬炮。
眾所周知,這種炮出現在1618~1648年間的三十年戰爭期間,最先由瑞典陸軍列裝。
現代史學界普遍把3磅團炮的出現視為一次軍事革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對它的列裝是瑞典軍隊在三十年戰爭中取得軍事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三十年戰爭初期,瑞典並非唯一試圖研製這種武器的國家。
17世紀20年代,這種新型機動火炮的研製在許多歐洲發達國家都在同時進行。
除了瑞典,還有荷蘭、英國、丹麥、西班牙等都有自己的機動火炮開發項目。
瑞典無疑是開發機動輕型野戰炮的主要推動者。
但在奧蘭奇的莫裡斯親王的推動下,荷蘭在這方麵的目標似乎更為全麵。
他們的努力旨在開發同時適合陸軍和海軍使用的輕型火炮。
這種類型的大炮通常被稱為“德雷克”,它有兩種常見的基本變體:
3磅“克萊恩德雷克”和6磅“德雷克”。
這些大炮主要由青銅鑄造,後來在英國的推動下開始用鐵鑄造。
因為英國大約在1540年左右,就在歐洲率先掌握了鑄鐵炮技術,
並且成功將這一技術在歐洲市場壟斷了整整70年之久。
關於德拉克首次有記載的部署,可能發生在1622年西班牙圍攻荷蘭的貝爾根奧普佐姆要塞期間。
最終迫使西班牙軍隊解除圍攻的,是由荷蘭執政莫裡斯?拿騷親王親自率領的援軍。
在這支援軍裡,莫裡斯親王就給每個步兵營分配了兩門“德雷克”。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