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在17世紀初,還不存在麵向國外投資者發售股票的現象。
當時的股份製公司,如英國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等都隻是麵向國內投資者發售股票。
換個角度說,就是這些公司隻在本國境內發售股票,而不會在外國境內發售股票。
至於外國人去英國、荷蘭境內購買股票的情況還是存在的。
這是想拿我們當小白鼠嗎?
真是有夠雞賊的啊。
不過在外國境內發售股票也沒什麼太大的風險。
現代,在外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有很多,什麼阿裡巴巴、京東、百度等等。
反過來在中國上市的外國公司也很多,比如德國克勞瑪菲集團、意大利法拉帝集團等等。
在17世紀,要到外國的土地上去發售股票,麵臨的主要問題是,
很多國家壓根就沒有股票市場,也根本沒有人知道股票是個什麼東西。
所以要想成功在那樣的國家發售股票,首先就得讓人們了解什麼是股票。
然後還要設法消除投資者對股票的疑慮。
對於國內公司來說,這相對會比較容易。
但對外國公司來說,就可能會存在諸多困難,
畢竟在當時,絕大多數國家還處於封建製度環境之下,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思想占絕對主流,
誰敢輕易把自己的財富交到一群外國人手裡去呢?
現代人但凡是有點金融知識的,都知道荷蘭東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麵向公眾發售股票的公司。
但恐怕沒有幾個人知道,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發售股票前,都做過哪些準備工作。
在當時的荷蘭社會,股票應該也是一個新鮮事物。
所以不難推測,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發售股票前一定做過大量的宣傳工作。
但隻是讓公眾認識了股票肯定還不夠,
他們還得設法取信於公眾,讓投資者敢於拿手裡的真金白銀去換取紙張做的股票。
問題在於,他們具體是怎麼做的,又為這些工作付出了多大的成本呢?
如果能知道這些,對南海邊地公司發售股票肯定是有借鑒價值的。
儘管難度上,肯定是南海邊地公司會更難一些,畢竟是在國內和國外發售的區彆。
想到這裡,李國助急忙問道:
“考克斯先生,依你之見,南海邊地公司可以在周邊的哪個國家嘗試發售股票呢?”
考克斯沉默片刻,頗為自信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