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助說著,坐到門口的板凳上開始脫靴子,並繼續道,
“現在看來,又得等上大半個月,才能試炮呢。”
火炮在鑄造完成後,通常需要經過充分冷卻、質檢調修、試射調整階段,才能投入使用。
對於大型的古代青銅或鑄鐵火炮,冷卻過程可能需要數天時間。
一門重型鑄鐵炮,由於炮身厚度較大,在鑄造後可能需要3~5天的時間自然冷卻。
如果冷卻過快,炮身內部會產生應力集中,容易導致炮身出現裂縫等缺陷。
不過翁翊皇將要鑄造的,是3磅團炮這種輕型炮,
炮身厚度一般,充分冷卻的時間應該可以縮短到2天左右。
充分冷卻後,工匠需要對火炮進行質量檢查。
這包括檢查炮身是否有砂眼、氣孔、裂縫等缺陷。
如果發現有較小的砂眼或氣孔,可以通過填補等方式進行修複。
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數天到數周時間。
對於一些小的砂眼,工匠會使用特殊的金屬填料進行填補,
然後進行打磨等處理,以確保炮身表麵平整光滑。
同時還要檢查炮膛的加工精度。
炮膛的加工精度對於火炮的射程和射擊精度至關重要。
古代工匠會使用簡單的工具對炮膛進行測量和校準。
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兩周時間。
經過質量檢查和修整後的火炮,通常需要進行試射。
試射一般會選擇在安全的場地進行。
首次試射主要是檢查火炮是否能夠正常發射,是否會出現炸膛等危險情況。
然後,還需要根據首次試射的情況對火炮的仰角調節裝置、炮架等部件進行調整。
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反複多次試射和調整,大概需要一兩周時間,
直到火炮的性能達到比較穩定的狀態,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總而言之,一門火炮從鑄造完成到可以正式使用,可能需要幾周到幾個月的時間。
具體時間取決於火炮的複雜程度、鑄造質量和工匠的技術水平等諸多因素。
李國助主持過仁王號上那12門6磅銅炮的鑄造,自然知道這些。
不過他與翁翊皇這次主要是為了找到更高效的鑄炮方法。
所以與正式使用相比,李國助更期待的是試射階段。
畢竟這是最能檢驗火炮質量的階段。
隻是要等到這個階段,至少也得半個月左右,甚至可能長達一兩個月。
不過一門火炮倘若有非常嚴重的質量問題的話,在質量檢查階段就應該可以看出來了。
當然,李國助還是希望三種方法鑄造出來的火炮最後都能投入使用。
這不會妨礙三種鑄炮方法的比較,畢竟鑄造時間也是鑄炮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
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鑄炮廠當然希望能提高單位時間的火炮產量。
而這主要取決於模具是否易於製造,及是否能夠重複使用。
易於製造,並能重複使用的模具肯定能大幅提高單位時間內的火炮產量。
“我以為小少爺會對火炮的澆鑄過程感興趣呢。”
翁翊皇挑了挑眉,突然略顯幽怨地道,
“既然如此,那就等火炮能試射的時候,我再通知小少爺吧。”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