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到1861年以降,隨著轉爐煉鋼法和平爐煉鋼法的相繼出現和發展,
到19世紀70年代,鋼鐵的產量和品質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灰口鑄鐵炮這才算徹底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但直到現代,灰口鑄鐵仍是鑄鐵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種。
灰口鑄鐵主要是碳以片狀石墨形式析出的鑄鐵。
它具有一定的強度、硬度,良好的減振性和耐磨性,較高的導熱性和抗熱疲勞性,
同時還具有良好的鑄造性及可加工性,生產工藝簡單,成本低。
所以它是第一種人類能穩定批量生產的,性能優於白口鑄鐵的新型鑄鐵。
相比之下,球墨鑄鐵、可鍛鑄鐵、蠕墨鑄鐵的生產工藝就要複雜很多,
不但生產成本比灰口鑄鐵高,也很難在古代實現穩定批量生產。
球墨鑄鐵在熔煉過程中,需要添加球化劑和孕育劑來改變石墨的形態,使其呈球狀。
球化劑和孕育劑的添加增加了原材料成本。
而且,球化處理和孕育處理過程對熔煉設備和操作工藝要求較高,
需要嚴格控製鐵水的溫度、成分和處理時間等參數。
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導致球化不良等質量問題,增加廢品率,
也等於間接提高了生產成本。
球墨鑄鐵的熔煉溫度雖然與灰口鑄鐵相近,但由於處理過程複雜,導致綜合成本更高。
其實以古代的技術條件,並非不能生產出球墨鑄鐵。
我國科學家用現代科技手段,對335件戰國至漢魏時期的鐵器做過金相檢測分析,
在包括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在內的多個遺址出土的鐵器中共發現10餘件球墨鑄鐵。
國際冶金史專家對此進行驗證後認為,
古代中國已經摸索到了用鑄鐵柔化術製造球墨鑄鐵的規律。
儘管如此,古人仍然無法大量產出球墨鑄鐵,勉強生產也是得不償失的。
可鍛鑄鐵的生產首先要鑄造出白口鑄鐵。
白口鑄鐵的熔煉溫度較高,一般在1250~1350c之間,這就增加了能耗成本。
不過在17世紀,這倒不是什麼問題,畢竟白口鑄鐵是最容易生產出來的鑄鐵,
泥模鑄造隨隨便便就可以產出白口鑄鐵,指望它產出灰口鑄鐵反而要燒高香。
可鍛鑄鐵的不易生產,成本高主要還在於工藝複雜。
要產生可鍛鑄鐵就需要對白口鑄鐵進行長時間的石墨化退火處理。
這一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並且退火設備的投資和維護成本也較高。
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也是可以製成可鍛鑄鐵的。
現代在河南鞏縣鐵生溝冶鐵遺址、南陽瓦房莊冶鐵遺址等漢代冶鐵遺址中,
就發現過退火脫碳窯,完全可以將白口鑄鐵處理成可鍛鑄鐵。
雖然可鍛鑄鐵的性能有其優勢,但在古代要勉強批量生產它也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