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他很想趕快一睹那位琴手的真容,卻又怕下一秒,那位琴手又會開始彈奏新的曲目,
而自己若是走得快了,又會被腳步聲乾擾到琴聲。
仿佛是在回應他的期待一般,片刻之後,琴聲再次響起。
相比《鷗鷺忘機》,這首琴曲的節奏明顯快了一些。
在聽了將近一分鐘後,李國助終於分辨出了它的名目,
《滄海龍吟》
此曲最早見於明萬曆三十七年的《伯牙心法》琴譜,
據傳是諸葛亮之作,但並無確鑿史料證實,也有說法稱從古代詩文中可知其來源更早。
《伯牙心法》中解題原文提到“滄海龍吟者,音有似於龍吟也”,
龍以海為歸,此曲屬羽音,羽屬水,故曰滄海龍吟。
也有說法認為,古來形容琴音美妙有“琴能動蒼海老龍之吟”的說法,因此得名。
此曲以清冷和緩之調,寓飄忽動蕩之勢。
旋律清婉,如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期間會突然節奏加快,
猶如一陣雲來,大雨滂沱,江濤拍岸,卷起千重巨浪,展現出激昂澎湃的氣勢。
演奏時指法要求細膩且精準,需要運用到多種指法技巧,如吟猱、綽注、滾拂等,
通過這些指法的巧妙運用來表現出龍吟的韻味以及滄海的波瀾壯闊。
尤其是吟猱指法的運用,多處有規律的吟猱配合旋律,恰似龍吟之聲。
該曲短而有力,極重細節,自始至終力度渾厚,動人心弦。
在若隱若現中似有老龍秋啼滄海底,給人一種清越沉渾之感,
將蒼龍出雲入海、飛潛莫測的意境展現得淋漓儘致。
在這依山傍海的半島之上演奏此曲,自然也是十分應景。
這讓李國助不得不佩服那位神秘的琴手,對意境的精準把控。
龍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權威、力量、吉祥等,
滄海則代表著廣闊無垠、深邃神秘的大自然。
琴曲以“滄海龍吟”為名,寓意著一種強大的力量在廣闊的天地間展現,
象征著人們對強大力量和自由境界的向往與追求。
此曲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
通過琴音描繪出滄海的波濤洶湧和龍吟的磅礴氣勢,
讓演奏者和聽眾在欣賞樂曲的過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
進而引發對宇宙、人生的思考,達到一種心靈的淨化和升華。
又是大約五分鐘多一點,琴聲再次戛然而止。
李國助依然壓抑著想要一睹琴手真容的衝動,滿懷期待地緩步而行。
然而這次,在走了將近一分鐘後,不等琴聲再次響起,
李國助的眼前豁然開朗,卻是到了一處山坳邊緣。
但見正對麵遠處的山坡之上,有一座涼亭,
一個漢服妙齡女子端坐其間,款按瑤琴。
麵對此情此景,李國助不覺張口吟出一首詩來:
“翠影依風立遠台,霓裳漫舞韻徐來。”
“撫琴未辨花容貌,已覺仙姿入畫裁。”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