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雖已結束了一會兒,所有人卻像是還陶醉在繞梁餘音之中不能自拔。
哪怕是好動的孩子,都安靜的像是石化了一般。
繼續緩步徐行,眼看離山腳不遠,棧道爬坡而上之時,琴聲再次響起。
走到山腳下時,李國助又分辨出了新奏琴曲的名目,
《漁歌》
此曲又名《山水綠》《欸乃歌》,一般認為是南宋末年著名琴師毛敏仲所作,
被收錄於《杏莊太音補遺》《西麓堂琴統》等四十餘部琴譜中,
取意於柳宗元謫居永州時的名作《漁翁》:
漁翁夜伴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毛敏仲所處的南宋末年,政治環境複雜動蕩。
他恥事異國,為了表達自己的誌向和情趣,
通過創作此曲來撥弄雲水,樂道避世,模擬樵歌之意,以招同誌。
全曲貫串一個主題音調,以首段吟唱性的音調為原型,
通過移位及不同音區節奏變化、調式轉換與展衍等手法貫穿全曲。
節奏豐富多變,通過節奏的張弛來營造不同的音樂氛圍。
比如在表現漁舟蕩漾、漁人勞作等場景時,節奏較為明快,
而在描繪江天寧靜、漁人閒逸的畫麵時,節奏則趨於舒緩。
演奏中運用了多種指法,如散音、泛音、按音等。
像第四段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調,
而第八段再現時采用泛音彈奏,顯示出一種飄逸的意趣。
通過不同指法的運用,使得音色豐富多樣,
時而深沉厚重,時而清脆明亮,
仿佛能讓人聽到江水的流淌、漁舟的劃動、漁夫的歌聲等各種聲音。
“欸乃”是船夫拉纖的號子聲,在樂曲中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
巧妙地營造出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意境,
讚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的情緒。
樂曲表達了視名利若敝屣,寄情山水的情趣。
旋律中透露出一種遠離塵世喧囂,在山水間悠然自得的心境。
能把《水仙操》彈出極儘憂抑悲憤之情,莫不是你也看出大明已瀕臨末世?
接著又彈奏《漁歌》,難道是你預見到異族又將入主中原嗎?
你若真的恥事異國,有心歸隱山林,又為何要讓兒子投效清廷呢?
難道是滿清入關以後,你覺得大勢已成,不可逆轉,
為了減輕異族朝廷對漢族百姓的壓迫,才不得不讓兒子出仕清廷,
以便儘最大的努力,去改變清廷的民族壓迫政策嗎?
想到這裡之時,李國助離那撫琴女子隻剩下十幾步的距離,琴曲的演奏也已接近尾聲。
他終於看清了那女子的容貌。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