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推動這些產業的發明和創造。
市場需求方麵,南海邊地公司在內需方麵短期內肯定比不上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
但在國際市場方麵,卻擁有巨大的潛力,基本不需要像英國那樣靠殖民戰爭去開拓。
麵對明朝固執的海禁政策,
一旦南海邊地公司可以通過機器生產絲綢、棉布等大宗紡織品,
將不費吹灰之力地得到朝鮮、日本、東南亞,及歐洲市場的青睞。
不用自己開著炮艦去滿世界地開拓殖民地,人家都會上趕著來提供市場。
不過公平交易的前提,是軍事實力的相當。
要想歐洲人乖乖來給南海邊地公司提供市場,那就必須跟上人家的軍事發展。
這使紡織業也將對南海邊地公司的軍事發展產生促進作用。
為了滿足用機器高效生產紗線的需求,南海邊地公司肯定也要想儘辦法提高生絲的產量。
這又會變相促進南海邊地公司柞蠶養殖業的發展。
根據李國助兩世為人的研究和經驗,
在明末,比起成品絲綢,朝鮮、日本、東南亞、歐洲等市場都更加青睞生絲。
這個主要有成本、加工生產和市場需求三方麵的原因。
成本方麵,
生絲相對成品絲綢來說,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在長途運輸過程中占據的空間有限,能夠在有限的載貨量內裝載更多數量的生絲,大大降低單位運輸成本。
當時通過海上運輸,一艘船裝載生絲能比裝載成品絲綢多好幾倍的貨物量,
運往日本、東南亞以及歐洲路途遙遠,運輸成本的節省十分關鍵。
生絲的包裝要求較低,不需要像成品絲綢那樣進行複雜的防褶皺、防損壞等精細包裝。
這也能減少包裝成本以及包裝所占據的空間,進一步優化運輸成本。
此外,當時很多國家和地區對於進口的原材料往往設置的關稅稅率相對較低,
而對成品絲綢這類製成品會征收較高的關稅,旨在保護本國的紡織加工等相關產業。
所以進口生絲能以較低的成本進入各國市場,
歐洲一些國家為了扶持本土絲綢加工業,對成品絲綢征收高額關稅,促使商人選擇進口生絲。
加工生產方麵,各大市場需分開分析。
朝鮮有自己的紡織傳統工藝,
進口生絲後可依據本國的傳統紡織技法、圖案設計以及色彩搭配等進行加工,
將中國生絲與朝鮮的民族特色相融合,打造出獨具朝鮮風格的絲綢製品,
更貼合朝鮮國內民眾對於服飾、裝飾用品等方麵的審美和使用需求,
比如用於製作朝鮮傳統服飾的絲綢麵料,用進口生絲加工能更好地融入本國特色元素。
朝鮮國內的絲綢加工產業需要穩定的原料供應,進口生絲可以滿足這一需求,
促進本地絲綢加工業的持續發展,為當地培養紡織工匠、完善產業配套等提供基礎,
並且能夠根據國內市場的變化靈活調整生產的絲綢製品類型和數量。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