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你有辦法。”李國助齜牙一笑,轉對李俊臣道,“我要的合同拿來了嗎?”
他這算是轉移話題了,其實也確實沒必要討論,畢竟也沒有實施授田製。
“就在給你的文件裡,在下麵。”
眼見李國助翻找合同,李俊臣又道,
“呃……咱們能不能先討論議會的議題?”
“那個不急。”
李國助一邊翻看著合同一邊說道,
“議會等咱們拿下骨看兀狄哈部的領地,完成土地丈量以後再開也不遲……”
“誒,咱們賣給登萊鎮的船為什麼是200噸級的小船?”
看了一陣後,李國助突然詫異地道。
原來他看的是雅蘭造船廠與登萊鎮的軍售合同。
之前出售的武裝商船幾乎都是500噸級的,
隻是使用的木材和火炮配置不及始祖六艦中的輕型44炮艦罷了。
而合同上出售的戰船幾乎都是200噸級的。
這就怪不得李國助會感到詫異了。
“哦,是這樣的。”
陳勳趕忙解釋道,
“咱們之前出售的500噸級武裝商船的尺寸非常接近大明的封舟。”
“封舟屬大明禮部管轄,專用於冊封琉球國王,象征天朝威儀。”
“瀛海先生擔心大量購入500噸級的戰船會引起禮部文官的非議,”
“再考慮到軍費有限,便要求減少船的噸位。”
“我們本來想推薦200噸級的小型蓋倫船給登萊水師做主力戰艦。”
“但瀛海先生還是拒絕了,因為他有三重顧慮,”
“一來還是擔心西式戰艦會引起朝中非議。”
“二來是覺得200噸級的蓋倫戰艦造價偏高,儘管我們能把成本壓到4400兩白銀。”
“三來是認為駕駛蓋倫船需要重新訓練水師,會拖慢他整頓登萊水師的進度。”
“因為大明水師的主力戰艦是400料的雙桅福船,所以他提出了改造雙桅福船的要求,”
“希望我們能在不改變船體尺寸和外觀的前提下,儘可能增加船體的強度和火力。”
“於是永明學會的船舶委員會經過研討,最終拿出了福船外觀加西式內核的方案。”
“該方案完全複刻了雙桅福船的外觀尺寸,從外部完全無法分辨。”
“船體線條嚴格按《龍江船廠誌》福船曲線建造,連舷側弧度都一致。”
“裝飾不變,首尾保留福獸雕花、彩繪紋樣。”
“主桅保留中式硬帆,改用歐洲索具,可使逆風效率提升兩成。”
“前桅改用西式橫帆,不用時可降下,藏於甲板下,可使順風航速增加2節。”
“尾櫓加舵板的船舵,改為西式平衡舵,外部包覆木板,保持福船尾型,可使轉向靈敏度增加五成。”
“內部結構完全進行了西式重構。”
“原來的船艏為儲物倉,現改為炮手宿舍加彈藥預備區,可縮短戰時反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