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次彈跳後狠狠撞進浮橋中段。
圖爾格親眼看見那枚二十斤重的鐵彈如何在浮橋基座上撕開血路——
先是撞碎三捆剛運到的圓木,接著在水麵彈跳兩次,
將十多個推著木料的包衣攔腰掃倒,斷肢和碎木在血霧中飛旋。
飛濺的木屑在空中旋轉,直接削掉了一個巴牙喇的半邊肩膀。
這發跳彈竟貫穿了整條浮橋,最後嵌進岸邊礁石時,還在冒著滾燙的白煙。
“怎麼可能……”皇太極攥緊韁繩。
他見過明軍打炮,可從未見過能精準控製跳彈的炮術!
那些棱堡炮手分明是算準了角度,故意讓炮彈在水麵彈跳增程。
“咚——咚——咚——”
遠處的城池上傳來一陣怪異的鐘聲。
皇太極不知道,那是城上的炮手在使用銅鐘測距法。
這是1718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用的一種原始卻有效的聲學測距技術,
主要用於解決當時軍事防禦和航海中的關鍵問題。
其核心用途包括以下三個方麵:
一是,要塞防禦中的火炮射程校準和協同防禦。
當敵方艦隊或軍隊進入要塞火炮射程範圍時,
銅鐘會被敲響,利用聲波傳播時間差輔助炮手估算敵軍的距離。
若鐘聲從了望塔傳到炮台需2秒,約680米,炮手可調整火炮仰角至對應射程。
結合預設的炮擊標尺,如荷蘭人使用的射表,提高首輪炮擊命中率。
多個棱堡之間通過鐘聲節奏傳遞敵軍方位,形成交叉火力覆蓋,
如巴達維亞城堡的鐘聲指揮係統。
二是,航海與港口導航。
在能見度極低的霧天,港口要塞的銅鐘聲可為船隻提供聲學信標,幫助船長判斷靠岸距離。
鐘聲每間隔固定時間敲響,船員通過聲音強弱變化估算與港口的距離。
結合多個鐘塔的聲源方向,實現三角定位,類似近代霧號係統。
東南亞部分voc要塞在暗礁區設置鐘聲浮標,防止船隻觸礁,實現淺灘預警。
三是,時間與信號傳遞。
要塞內不同炮位通過鐘聲協調開火時間,統一作戰時序,避免裝填間隙被敵軍利用。
特定的鐘聲節奏,如連續急促敲擊表示敵軍突襲或火災等緊急情況。
voc通過這類簡單有效的手段,在缺乏精密技術的時代實現了對全球貿易據點的控製。
在受雇成為教官後,雷耶斯把這一套技術也毫無保留地帶給了永明鎮。
圖爾格正站在齊胸深的激流中,親自扛起斷裂的橋板。
這個身經百戰的巴圖魯,此刻竟像個絕望的民夫。
西南棱堡的炮焰如雷霆炸裂。
第五發炮彈呼嘯而至,將圖爾格身旁三個包衣轟成碎肉。
熱騰騰的血漿潑了圖爾格滿臉,他抹了把臉,突然仰天大笑。
那笑聲比炮聲更令皇太極心悸。
燃燒的鬆脂順流而下,把剛剛運到的乾燥木材全部點燃。
河麵上漂滿了著火的碎木和掙紮的傷兵,空氣中彌漫著皮肉焦糊的惡臭。
皇太極望著遠處棱堡陰影裡閃爍的炮焰,第一次感到後背發涼。
“快!快傳令!後撤五裡!”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