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華人社會的繁榮。
華人幾乎壟斷了金礦、商貿和農業,形成自給自足的經濟體係。
客家人成為主體,客家話、中華習俗,如春節、祭祖等在當地紮根。
19世紀,由於荷蘭殖民者的乾涉,西婆羅洲華人社會開始衰落。
18世紀末,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滲透西婆羅洲,試圖控製黃金貿易。
荷蘭人挑撥不同華人公司內鬥,如蘭芳與大港公司的戰爭,削弱華人勢力。
19世紀中期,荷蘭軍隊直接進攻華人礦區,如1850年鎮壓大港公司。
1884年,荷蘭廢除蘭芳自治,正式吞並西婆羅洲,華人礦業衰落。
金礦枯竭後,華人轉向橡膠、胡椒種植和商業。
荷蘭推行種族隔離政策,華人喪失自治權,但仍保持經濟影響力。
20世紀至今,華人社會依然在西婆羅洲延續和發展著,遭遇過挑戰,也存在著希望。
印尼獨立後,西婆羅洲的華人社會遭遇了土著的迫害。
1945年後,西加裡曼丹華人麵臨同化政策,華校、華文媒體被禁。
1967年“紅色金剛石事件”,反共排華浪潮導致許多華人被迫遷居城市。
但華人社會依然頑強地挺了過來。
現代華人仍占西加裡曼丹人口的顯著比例,約10,主要集中在坤甸、山口洋等城市。
客家文化保留較好,春節、舞龍等傳統節日依然盛行。
華人在西婆羅洲的曆史是一部從貿易到礦業、從自治到殖民統治的興衰史。
其影響至今仍可見於當地的社會、經濟和文化中。
它是東南亞華人自治的典範,蘭芳公司等組織是海外華人少有的自治政權案例。
它是礦業與移民經濟的縮影,華人主導的金礦開采塑造了西婆羅洲的經濟曆史。
它是殖民與抵抗的見證,華人與荷蘭的鬥爭反映了東南亞殖民時代的權力博弈。
在李國助挺進南洋計劃中,西婆羅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它是無需與西方殖民者動武就能輕鬆得到的一塊堪稱潛力股的殖民地。
曆史上,華人在沒有政府支持和軍事技術落後的情況下,能夠在西婆羅洲建立自治政權,與西方殖民者對其潛力的忽視是分不開的。
西婆羅洲地處婆羅洲西部,1718世紀時,荷蘭、英國等殖民者主要爭奪馬六甲、爪哇和香料群島,對該地控製較弱,為華人自治提供了空間。
以南海邊地公司的軍事實力,並非不能與西方殖民者爭奪南洋殖民地。
但他並不想一進入南洋,就得罪在南洋有利益的所有西方殖民者。
所以利用當地已經存在的華人社區,占領和開發西婆羅洲肯定是他的首選。
在沒有足夠的實力前,李國助不會主動挑起與西方殖民勢力的戰爭。
但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卻是他絕不會放過的。
這也是他的南洋計劃中最重要的一環。
在對馬尼拉的西班牙人動手之前,李國助是要準備一次大規模撤僑的。
他要阻止發生在1639年的第二次馬尼拉屠華慘案。
理想情況下,他應該能從馬尼拉撤出兩萬華僑。
而西婆羅洲,將會是他安置這些華僑的地方。
他們也將是開發西婆羅洲,及南海邊地公司殖民南洋的第一批生力軍。